考研帮 > 备考 > 心路历程

2002MPA之路

kaoyan.com网友深圳追风来稿
email:owenwang@szonline.net




前言:这篇小结是2002MPA考试一周后草就的,主要的想法是趁着自己的记忆还清晰的时候记录下最真实的感受,见证我生命中的一段跋涉历程,希望能对MPA后来者有用。由于现在最后的成绩还没出来,如果我没有获得高分,就当是贻笑大方吧。

2002年10月20日下午5点半,当我离开考场,背着行李走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林荫小路上,禁不住满心喜悦,因为我知道自己刚刚在一场大战中胜出,即将以高分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MPA。尽管是一场意料中的胜利,但当它真的如期而至时,仍然是有些激动。两天精神高度紧张、高度集中的日子过的是那样漫长,突然的解脱竟使我有些茫然,来不及欣赏华工美丽的校园,来不及体验广州的巨变,我只想尽快回到深圳,回到我那温暖的宿舍……
随后的几天我终于从半年多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中适应过来,写下这篇小结,算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也希望给有志于报考MPA的后来者提供点帮助。
一、为什么要在职考研
可以说,考研的人都是一些有想法的人,尽管各自的目的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追求绝对是值得鼓励的。说真的,我考研是因为我是一个爱学习求上进的人,获得博士学位是我一直没有泯灭的梦想。正因为如此,工作九年来我最大的业余爱好还是买大量的图书和报刊充实自己,并不时学学计算机和英语。尽管现在我还时常后悔为什么不在大学时考研、为什么前几年不早点考,但我仍希望现在不算晚,因为我有梦想。
对于在职考研的人来说,有两个问题一定要搞明白,一是考研为了什么?二是考研有哪些政策。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考研?我想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想换工作。如果对自己目前所在的行业或公司不满意,考研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提高学历、转换专业择业的机会会更多。二是投资自己、提升自己。在深圳遍地都是大学生,本科的学历没有什么优势,加上经过最少几年的工作知识有点老化了,要想在竞争中胜出不断学习是必要的。三是精神需求。这种情况也是必须考虑的,因为现在的在职研究生学费是很贵的,动辄几万元,不得不考虑投资成本问题。相对来说,MBA、工程硕士等收益率明显要高些,而MPA则注重工作需要和精神追求。所以如果你想考研,首先要问问自己有无必要、是否爱学习以及是否愿花几万元。
第二个问题,在职考研的政策。现在很多人对在职考研的政策都不是很明白,考得也糊里糊涂。说实在的,我只所以前几年一直没考也是没搞清楚在职读研政策,一方面觉得辞职读研有些舍不得,另一方面在职读又怕上了一些研究生课程班的当。好在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在职研究生教育,深圳搞了虚拟大学园区,很多国内名校在深圳办了研究院,使得在职读研成为可能。经我的了解,目前在职考研有三种途径:一是参加一月的全国联考或学校单考,通过这种方式读最理想,因为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读,毕业后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二是参加十月的在职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主要有公共管理MPA、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法律硕士JM 等,有学位没学历。三是先上研究生课程班,再通过每年六月的全国英语和专业考试,可以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这种方式风险较大,有可能花了钱却拿不到学位。当然,如果对现状不满意,还可以破釜沉舟辞职读全日制研究生。

二、为什么要考MPA
MPA(公共管理硕士)是国家新设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旨在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有四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2001年第一届招生,今年是第二届。
公共管理涉及“从摇篮到坟墓”众多的社会事务,在社会生活中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传播、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变化、服务行业的兴起、城市和交通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的普遍化、社会犯罪与治安问题的凸现、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趋势等,公共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作范围扩展,科技含量增加,领域日益扩大。同时由于政府自身的改革,转变职能、精简机构,转向更加民主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水平的在职公共管理人员的需求更加迫切。
去年7月清华大学计划在深圳招MPA学员50名,我考虑到准备比较仓促没有把握就没有报名,心想2002年打有准备之仗一定会考上。没想到今年准备虽然充足,但盼星星盼月亮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2002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却没有MPA专业,真是天算不如人算,注定我与清华无缘。当然,现在报考的中科大也是我当年高考时就心仪的学校。

三、准备历程
我是从去年九月开始准备的,当时的想法是由于MPA和MBA的考试科目相近,都包括英语、数学、逻辑、管理、语文(MPA多一门行政学),就以2002年一月的MBA考试为目标,如果能考上最好,考不上就当是2002十月MPA的热身考试。
我报了复旦大学的MBA辅导班,主要是听高数,虽然是工科出身,毕竟毕业八年没摸过高数了。我记得那是我学习最认真的三个月,每天5点半下班后就匆忙吃饭,然后赶到上课地点深圳市委党校占座位,从7点上到9点半。很多时候晚饭只能买个面包、一杯酸奶先垫着,吃别的只有等晚上下课后了。通过三个月认真而艰苦的学习,我感觉高数(初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完全拣回来了,甚至觉得理解比大学时更透彻了,我想一方面是老师讲的好,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的理解力提高了。最后的考试结果也证明了努力与结果成正比这一点,原先最担心的高数居然成了我的最高分,而其他三门反倒成绩不高,最后总分上了西部线,但上不了复旦。虽然调剂也没成功,结果很遗憾,但毕竟为我今年的MPA考试打下了基础。
复习进度:四月份MPA考试大纲出来后我就开始全身心投入了准备。计划四门课齐头并进,4-5月全面吃透大纲,6-7月配合辅导书做习题,8月开始强记,9月做成套模拟题,10月全面总结准备考试。
重点安排:MPA管理学、行政学、英语由于都是100分,所以重点学习;高数只占30分,时间安排相对较少
时间安排:由于工作很忙,上班时间根本不可能学习,我的方法是工作时好好工作,争取不占用业余时间加班。而事实上我所从事的公安工作机动性很大,加班是常有的事,所以有了业余时间就要好好把握,不能都玩了。而我的计划是星期一到星期五每晚学习2个小时,星期六学习四个小时,星期天学习六个小时。事实上这是我学习的极限时间,有时是被其他事占用了时间,有时是坐在那难以集中精神,时间再多也就学不进去了,关键是能够保证学习的时候要“入定”,有效率。而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毕竟不是学生时代了,我们的视野不仅仅是学习,时时刻刻都要面对工作、家庭、情感甚至健康的压力。

四、高分之道
MPA全国联考一共四门课,英语、管理学、行政学、综合知识(逻辑、高数、语文),另外政治和面试由所报考学校单独进行。
英语:2002MPA英语与其它专业一起联考,我的感觉难度比四级稍易。试卷分词汇与语法(10分)、阅读理解(40分)、完形填空(5分)、英译汉(15分)、作文(15分)五部分,总分85,加权处理。2003年MPA听力15分仍然不记入总分,2004年起才正式记入总分。
英语复习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尤其是加强大纲单词的记忆,可以说考试的成败在于词汇量。由于我的英语基础不错,大学时过了六级,所以把重点放在了唤起多年前的记忆上。我采取的办法是经常翻看大纲单词、手写一遍大纲单词、听几遍王长喜考研单词、做大量词汇练习题(主要是清华出版社的《在职硕士联考英语教程词汇分册》)。有了词汇做基础,做阅读理解和翻译这两个大头就会非常轻松。而作文需要平时动手写几篇,最好能考前背几篇范文,同时熟悉一些固定的句型。
建议:英语复习贵在坚持,每天抽点时间记单词,温故而知新。同时做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重点还应该放在词汇练习上。
管理学:管理学看似简单,取得高分却非常不容易,因为经常考一些比如人名、书名的选择题,很容易混淆而失分。管理学试卷题型结构为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简述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案例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分析题(共10分)。管理学考试的好处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不多,关键在于理解。
吸取一月MBA考试轻视管理学的教训,在备考时我花了大量的时间,采用五步走的办法备考:一是看。抓住大纲不放,先从头到尾看一遍,对管理学的脉络有个大概了解;第二遍带着重点看,把一些重点概念和重点问题在书上勾画出来。二是做练习。采用的参考书是人大的《管理高分突破》和北大的《管理模拟与训练》,主要是根据每章每节做大量练习,加深印象;三是背。背还是不可缺少的,毕竟有20分的简述题,不过主要是背一些重点。四是模拟考试。我做了十套人大的《模拟试卷》,主要是查漏补缺。五是汇总,准备考试。
建议:管理学重在理解,一定要吃透大纲。需要背的内容最后一个多月再背就可以了。
行政学:行政学的大纲安排没有管理学那么严谨,缺乏系统性,这给记忆带来一定麻烦。不过行政学很多内容都与实际工作有关,所以比较好理解。行政学题型结构为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简述题(每题5分,共15分)、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分析题(3题,共20分)。
我在行政学的备考上采用的是与管理学完全一样的方法,即看、做练习、背、模拟考试、汇总五步走。不过由于行政学主观题比例太大,不得不在背的时间上安排多一点。采用的参考书主要是北大的《行政学模拟训练》。
建议:大纲上的每章复习题可以不做,最多看看就行了,我曾经把这些复习题每道都亲手做了一遍,考完却发现没什么作用。关键还在于熟透大纲,不要盲目划分重点和非重点,否则会有记忆死角。行政学主观题占的比例太大,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综合知识:2002MPA的综合知识改变了试卷结构,主要是降低了高数所占比例(从70%降到30%),而增加了语文(占40%),另外逻辑占30%。
逻辑:考好逻辑不但要有一个聪明的脑袋,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MPA的逻辑试题总体比MBA简单,主要是因为题干比较简单明了,知道问什么,不象MBA逻辑题题干一大堆,等你读懂已知条件已花掉不少时间了。不过今年MPA逻辑题也有几道推理题相当难,推出来要花费不少时间。逻辑的备考不用占用太多时间,主要是掌握一定逻辑理论知识,同时做一些练习。我觉得人大的《逻辑高分突破》是本相当有用的参考书。
高数:MPA的高数大纲是相当简单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例题,这也是为文科学生考虑吧。这次备考高数由于有参加辅导班的基础,我没花太多时间,主要是看熟大纲,背MBA数学里不要求的三角、反三角函数公式及相关微积分,同时做几套模拟题。由于这次考试我所担心的与三角、反三角函数相关的题一道也没出现,才使我顺利地拿到高分。对于想在高数上拿高分的人来说,我建议大家还是参加一下辅导班。而备考时不用做很多难题,只要一些基本题型会做就可以了。
语文:语文很难说是送分的还是失分的,因为感觉得分比较容易但得高分难。语文的备考我基本没花什么时间,主要是考前一段时间看了几遍大纲,尤其是注重公文写作部分,甚至连练习题也没怎么做,因为语文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倒是对于占20分的作文我下了一点功夫。平时注意看看优秀的议论,对于感触比较深的事也动笔写写感想。我想写一篇好的议论文关键在于思想的成熟度,同时要有较高的立意、新颖的角度、完整的结构和有力的论证。

五、几点感想
1、毅力。考研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历程,期间要处理与工作的冲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拒绝休息与娱乐的诱惑、适应学习的枯燥、克服因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带来的影响等,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没有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同时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如果只重目标不重过程的话,你会觉得学习是痛苦的;如果你享受这种追求的过程,你会觉得学习是快乐的。这半年来我除了看了世界杯的一些比赛和新闻节目外,基本上没看过其他电视,以致于现在对电视节目一点兴趣都没了。对于时间的安排我觉得半年时间足够了,即从每年四月大纲出来时再准备也完全来得及。
2、斗志。由于我今年相继参加了MBA和MPA考试,也认识了一些同学,使得我对MBA和MPA有了更深的理解。两个专业涉及管理学的两个领域,所考的科目基本一样,相对来说MBA要求更高些,试题难度要大一些。从考生的情况看,MBA考生来源很广,大多斗志很强,学习非常努力,很多人是辞职报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备考的,因为他们把MBA看做更好职业、更高职位、更多薪水的敲门砖;而MPA考生由于大多是公务员,斗心不太强,报考的人数也不太多。这直接反映了目前我们国家管理领域的现状,即以经济建设和经济利益为中心,而政府部门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3、考试的安排。广东的在职研究生考试连续两年都在广州考,这给深圳和其他地方的考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什么一月的考研都可以在深圳考,而十月的考试就不可以?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利益关系?而这种安排的直接结果就是伤害了广大考生的利益。记得7月份报名时也得到广州,早上8点半就坐车出发,10点半到华南理工报名点,几千人的考生排着长龙,等全部折腾完都2点多了。当时我就暗下决心,这次一定要考上,否则我也不会再来受这份罪了。在异地考试的弊处是显而易见的,住宿、饮食都极不方便,大家都知道客场没有主场发挥好的道理,难道考场的设置不应为考生取得好成绩创造条件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4、今后的展望。考上MPA不等于就拿到了学位,还需要三年的认真学习考试和最后的论文答辩,这期间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协调工作、家庭等各种冲突。同时,取得学位不是目的,死读书和读死书都是没有用的,关键是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把自己培养成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才能体现MPA教育的效果。MPA使我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将为下一个目标而努力。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