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考研加油站研招网考研论坛考研网校考研资料考研家园MBAMPAcc考研群组分类信息
官方微博分数线复试调剂
考研网 研招信息网 研招信息招生政策报考攻略考研调剂研招院校考研问答导师介绍校园美景最新更新

《2008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2008-04-10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重点13.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特点。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的中国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严格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的特质。(1) 革命领导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则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2) 时代条件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3)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4) 革命目标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1)中国革命之所以要分“两步走”,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需要有新民主主义作为工作准备。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那只是完全的空想。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新民主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到那时,才能提出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私有制度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2)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革命的全部结果: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其中社会主义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1)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

(2) 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3)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4.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在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党内曾经产生过“两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两种错误倾向。前者割裂了两个革命之间的衔接,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就会犯右倾错误;后者搞所谓“无间断”的革命,混淆两个革命的界限,就会犯“左”的错误。

5.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必然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具备了,主要包括:(1)物质基础、经济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确立,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2)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的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 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3)  国际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出现勃兴的局面,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因此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6.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过去的,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如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都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等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①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经济基础。②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总任务是实现“一化三改造”。1956年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重点14.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因此,相应的也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又称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称中产阶级)两部分。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问题,是中国革命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

1.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政策

(1) 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对此采取没收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性质上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它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官僚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反动的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成为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但不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相反,却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没收官僚资本,便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官僚资本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对买办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对于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保护对象,对此采取保护政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是有益无害的。我们提倡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这种资本主义有它的生命力,还有革命性,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正是根据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于对新民主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并将它作为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之一。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主要原因有:

一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

二是由民族资本的特点决定的。保护和发展它们,对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国民经济均有重大意义。

三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表现决定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部分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参加了民主革命,是团结与争取的对象。

四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中国共产党还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四面八方”政策,使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2.对资产阶级的认识和政策

(1) 对官僚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由于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因而,官僚资产阶级自然也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属于某个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到上述斗争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削弱敌人和补充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在有利于革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这种统一战线。

(2)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一方面,他们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属于人民的范畴;另一方面,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中容易发生动摇和妥协。但不管如何,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属于人民的范畴,如果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革命的对象来对待,就会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与界限,就会犯“左”的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中对他们的政策,即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一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不同的革命阶段有不同的革命要求,对他们要实行团结和联合的政策,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对他们的动摇性、妥协性,必须采取适当的批评和斗争,以克服其动摇性,共同对付强大的敌人。在我国,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所决定的。

(3) 正确处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

 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必须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独立性,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争取和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和中立。要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既不是只讲联合、不讲斗争,又不是只讲斗争、不讲联合,而是要综合联合和斗争两个方面,以斗争求团结。


重点15.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进程中所采取的过渡性质的,但也是不可移易的国家形式。   

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的具体实践

(1) 苏维埃政权。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毛泽东为主席。这种政权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人、农民为主,包括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为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决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8,又提出“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2) “三三制”政权。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中共宣布取消苏维埃共和国的称号,把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从而使过去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变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与工农民主政府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由工农民主专政转变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抗日民主专政。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1/3。②革命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③由独立于国民党政府之外的政权转变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④权力机构由工农兵代表会议转变为参议会,参议会是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

(3) 联合政府。19449,林伯渠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主张。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主题报告。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派别在建国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进行了激烈的较量。与中共七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六大的中心议题之一是继续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拒绝成立民主“三三制”。以民盟为代表的民主党派则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抗战胜利后,三种政治力量在建国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由于国民党拒绝中共关于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公然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反革命内战,从而断送了以和平方式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可能性。

(4) 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重要著作,完整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基本胜利,也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已全面付诸实践

3.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结合。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和专政这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以下特点:①它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②它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③概念表达准确。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创造,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这一理论的形成,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重点16.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毛泽东率先带领全党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理论上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

(1)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他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 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原则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及时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他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他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我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就为后来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根据他的思想,我们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也是根据他的建议,我们党确立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就为我们党后来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并把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问题,把“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作为安排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他提出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各种经济建设的关系;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他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后又搞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他提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适当分权给地方和企业,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还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新企业管理制度。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以期加强人民民主专制。他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目标,即要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他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他提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主张造就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虽然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建设目标,因而自然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2) 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成果,从认识论上说,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这为邓小平理论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3)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总之,毛泽东提出和阐明的上述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富于独创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成于邓”。

重点17.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1957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即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

(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加以解决,即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首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特点和解决途径、方法等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2.正确区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 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之间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因此,对前者要采用专政的方法,对后者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2) 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没有完全结束),我国社会大量表现出来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 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针、新政策。其中主要有: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等。(4)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或者说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3.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现实意义

(1) 毛泽东首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特点和解决途径、方法等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思想,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协调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解决人民内部之间的各种矛盾,创造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新制度和建设新国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3) 社会主义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状况。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和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重点18.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权问题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共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它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概括,反映了我们党肩负的阶级和民族的双重使命的高度统一,又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两个先锋队”的概括,切合我们的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

(1) 中共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既表明了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又表明了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实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 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而诞生的,从它成立那天起就担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

(3) 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且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把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全体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肩负的阶级和民族的两大历史使命的高度统一。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

一般说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但在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度中,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软弱性,在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这是由于: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许多特殊优点:(1)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2)高度集中,便于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3)和农民阶级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强大的工农联盟;(4)一开始走上革命舞台,就在中共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最有觉悟的阶级。因此,他们终究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取得胜利。中国工人阶级不但是中国民主革命最基本的动力,而且是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是通过其政党共产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领导,实质是共产党领导。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决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共产党的领导;(3)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共同奋斗,需要共产党的领导;(4)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挑战,也需要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继续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这是每位共产党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先进性是关系一个政党兴衰存亡的根本问题,是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

4.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尤其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善于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名师经典课程大放送,免费索取点这里!>>


分享到:
相关专题:考研图书  政治图书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热点专题

考研网热点文章
更多热门文章>>

考研论坛今日热点话题

进入论坛>>

考研网最新更新

更多更新文章

热点考研院校

更多研招单位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友情链接 - 最新更新 - 专题列表

Copyright © 1999-2014 KaoY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考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263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121号

考研资料,考研经验,最新重点,高分技巧,考研帮客户端,考研必备利器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