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备考 > 心理调节

考研 无悔的选择

席慕容说,人生就是不断地埋伏,而人们总是习惯于不断地回望,再回望,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很多事情,其实在以前就埋下了伏笔。考研也是不断地设置埋伏,不断地选择未来,在埋伏后回望,在选择中成长。

理性地考量

在考研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说: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人们往往会投以满腔热情,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由于本科期间对哲学专业的喜爱,我在选择考研报考专业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哲学。

而报考什么学校也让我颇费心思。我首先想到的是上跨考网把武书连的高校排行榜上的前 150 名的名单打印出来,然后选择有设置哲学专业的学校,最后获得了一份学校排名靠前且有设置有哲学专业的学校名单。然后我去查找这份名单上的学校的基本概况和专业师资,我觉得跨考教育的院校信息库真不错,我想找的院校信息里面都有。

由于本科学校和老家在浙江,家人和同学都建议选择一所浙江的高校。我知道这种选择的含义,包含了很多现实的因素,比如可以认识更多的本地同学,在本地比较好找工作,回家的距离比较近,等等。如果选择在浙江的院校就读,我想报考浙江大学。虽然是从文学到哲学的跨专业考研,但我并不担心哲学专业考试,主要担心的还是我的英语水平能否维持在 60 分上下,虽然按照当时的复习进度有信心维持这种英语水平,但那时的考研英语改革力度很大,试题变化比较多,如果运气不好就可能败北。浙江大学是 A 类地区的高校,我不想让英语拖后腿,成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最后英语考试成绩是 64 分,足够能上 A 类大学的基本分数线,但我不后悔,因为我一心想着第一次就考研成功,而且最好是公费。时间就是效率,我不想再多花一年放在准备考研上。

既然选择了考研,我也想到了考博。我的长远计划是通过考硕,在学校里准备几年,最终考上博士。读硕的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名声并不是我最关心的,我关心的是读博的学校。而读硕的学校必须是一所整体来说还不错的学校,它能够为我以后考取博士提供基本的条件和便利。 “ 风物长宜放眼量 ” ,这便是我当初的计划。虽然研三毕业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我在犹豫中选择加入了公务员队伍,从事机关办公室的文秘工作,但读博是我的理想,我想我以后会做到的。最终选择读硕的 Y 大学已经能够为我以后考取博士提供基本的条件和便利。

感性地判断

Y 大学是西部地区的一所 “211” 工程大学,也是省部共建高校,在报考学校里属于 C 类地区。在全国知名高校的排名中,位列中间。 Y 大学所在的城市也很吸引人,淳朴安静,风俗独特,对于身处浙江的我充满了神秘感。这种朦胧的神秘感也诱惑着我横跨半个中国去一探究竟。三年的读研生活让我了解了这座西部城市别样的城市性格,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民情风物,甚至那里的水果甜品也和浙江温州大不相同,成为我了解当下人生存状态的一个切入点。

与此同时, Y 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组里,有两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简历也打动了我,让最终我决定选择报考这所学校。其中有一位导师是国内美学泰斗叶朗的学生,还有一位导师是博士后,他的学术文章很有深度和分量,行文风格很合我的胃口。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我经常上网查找他的文章,有几篇甚至下载打印。虽然那时我并不能全部理解他的思想,但那种行文中透露的文气让我心驰神往。我想如果能多听几次他的课,感受他的教诲,必然受益非浅。

就这样,我选择了 Y 大学。我依然清晰地记得, 2005 年考研的前一个月,南方还有雪。走在从宿舍到自修室的铺满雪的路上,我常常鼓励自己,对于我来说,只有拥有读研这个平台,才能够计划更美好的未来。我自信会在那里生活得很好,我也清楚地知道,我报考的学校在别人看来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肯定是我不悔的选择。工夫不负有心人。初试和复试很顺利,最终我以笔试、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 Y 大学,并且比第二名高出 20 多分。

知性地回望

在经历了三年的哲学学习后,我会不自觉习惯地用哲学的视角去回望过去的事情。有一种哲学说,人是生活在概念中的。当我回望自己选择报考学校的思维进路时,我愈加感觉到这不是简单的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思考和醒悟。老子费了很大劲给我们讲 “ 名 ” 的道理,要告诉我们的是:世界本身,与我们理解和知道的世界,是两个很不相同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就正如一个人的照片,并不能等同于他本人一样,可是我们常常习惯了把照片当作本人;而每个人的照相机都会照出无数张照片。每个人都声称自己照的照片才是最真实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老子所说 “ 道法自然 ” 的真实含义,就是永远要关注 “ 真正的世界 ” ,并用 “ 真正的世界 ” 来作对照参考,才能发现我们认知中世界的谬误之处。

看看周围,仔细想想:我们很多人,活到现在都没有 “ 真实 ” 地活过,我们活在自己和他人编织的概念里。我们被一个叫做 “ 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 ” 的概念和意志作弄了十几二十年,坐到了重点大学的校园里,却不知道什么样的专业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大学适合自己,什么样的目标学校才真正有把握第一次就考上。毕业后,又被 “ 事业 ” 、 “ 成就 ” ,要抓住 “ 车、房、职称、职务、地位 ” 等东西的概念所牵引,我们不正好活在自己和周围的人们共同编织的概念的世界中吗?

我们活在自己和别人共同编织的概念里,而很少能体会自己真实的感觉,是由于我们心灵的麻木和固执,使我们常常随波逐流。所以创建的这个 “ 概念 ” 其实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带给我们各种实实在在痛苦的根源。知道自己原来活在自己和他人编织的概念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想离开这些概念,反而用各种理由来欺骗自己。很多人报考好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找工作,如果报考好学校的目的是为了继续考博,那么挑选导师和自身的努力才是最主要的。如果考虑自己没有十分的把握报考最好的学校读硕,那么还是在考博的时候认真选择吧!

今年 9 月,单位安排我去杭州参加几天省厅的学习会。在安排几天听讲座的时候,我和身旁的一位宁波的女生聊了起来。她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大四那年她参加了考研,选择的是北京大学的社会学专业。笔试成绩中等,复试的时候因为太紧张成绩不理想,因此她没有被北京大学本部录取,而被安排到北京大学的深圳分校读研。虽然颁发的是统一的硕士毕业文凭,但最终她还是放弃了。她告诉我,她的梦想就是未名湖畔的北京大学,而不是深圳分校的北京大学。我替她的 “ 固执 ” 感到惋惜,她不过是活在了别人编织的概念中。说着说着,她自己也感觉以前的做法不妥当,为什么一副除了北大就不 “ 嫁 ” 的样子呢?

硕士毕业工作一年多了,生活里、工作中依然有朋友、同事会不经意问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总是自信地回答: “Y 大学 ” 。听到回答的人一般会问,怎么考到那么远的地方?或者问,怎么没有考到北京、上海。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此时此刻我依然感受着哲学专业的恩惠,依然感念那些哲学老师的谆谆教诲,依然铭记那所西部学校带给我的宁静和淡定。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