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备考 > 备考经验

学姐告诉你:考研最后一周应该牢记的十件事

 

  (1)你终于来到了这里。经历了三个月、六个月或者半个月的挣扎、痛苦和徘徊,你尽管跌跌撞撞,但终于来到这里。似乎人生中真正决定命运的时刻寥若晨星,而你已经来到了其中一个的门口。

  这个时候你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这只是生活中的一天。非常普通的一天。普通到如果你正常发挥,当你回望这一天的时候,这天甚至不会被你记住。甚至考研本身,它也只能是你的生活和命运的一部分。现在当我经过了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经历了很多成功与失败之后,我更愈发感到这句话的意义。

  生活并不仅仅因为若干的大事而发生改变,而它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机缘。而这种机缘能否生根发芽,则依赖于我们自身的努力。

  所以,务必保证平常心。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2)不要关注他人的状况。坚守你自己。无论他人是做什么情况,是他宣称已经把真题看了无数遍,做了无数遍,还是报各种各样的班,甚至决定在考试之前出门旅游,熬夜打游戏(我真的看见有人这样做)。尤其是别人一副“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为什么你没有的”的表情

  不要理会它。

  我做考研辅导的经验是,总体上来说,大部分的人在最后的状态都差不多。区别在于:“人们给你的东西总是他们想给你看到的。”

  牢记一点,坚持你自己的节奏。

  (3).从现在起,不要你的日程表,改为最后的冲刺计划。最后两周的计划,并不要求你在量上尽可能多或者尽可能少,而是尽可能细。这种细不仅仅是要到一天。而是要到每一个小时,甚至如果觉得自己更细的,可以细化到十分钟。。

  与尽量细化时间相同的,尽量细化你的要求。将每一分钟都与几个小知识点相结合。甚至可以将你的分数结合在一起(分数可以参考过去的真题)。

  为什么?因为在最后两周的过程中,你的心态会出现很多波折。这种心态上的波折会使得大多数人在最后两周如果沿用正常的

  你的所得越是立竿见影,你的,反之你的心态也能在不断的复习中迅速提升。

  用两到三个小时,绘画一个知识体系图/框架图(这里我重点强调的是传播学,当然也是专业课),这个框架图不同于大纲,也不同于书本。这是因为大纲作为你的框架过分粗疏,一个大纲的大知识点通常包括3到5个,甚至10多个小知识点。而以书籍和笔记作为你的复习框架,你会在大量的细节中丢失方向感。

  具体而言,这种框架图包括

  ·最基本的,即知识点的分门别类

  (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完全照搬原有的大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因为大纲并不均匀个人按照题量均分原则尽量分为了四类。)

  传播学史部分: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技术学派、帕洛阿尔托学派

  传播学基础理论部分:传播基础概念、传播模式、传播类型、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5W部分: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

  以及传播学热点

  ·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涉及(可以以画线的方式来概括)

  你一定发现,某些知识点是互相重复的(例如传播内容的大众文化与批判学派)

  有些知识点互相连接(例如一旦提起大众媒介的负面作用,应该想到的麻醉作用、文化工业、技术学派中的波兹曼提出的娱乐至死,媒介失控论等等)

  其中,对知识点的互相连接的能力,是能不能用较快的速度整理出传播大题的重要因素。因为很多时候大题的解题都有一定的套路,当你能够迅速的找到相连接的知识点的时候,你就能够快速选择其中有用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知识点的冷热程度(建议用颜色不同的点画线),除了根据冷热点预测以外(这个通常不是很准要注意)。还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点的下探程度,(下探愈深,则意味着知识点能够考察愈细。例如定性分析——文本分析——再现分析,这就是三个考察级别。当再现分析出题之后,意味着与再现分析同一级别的其他分析方式也被纳入了考察内容)。知识点的大致分数及题型(这可以通过观察知识点出题的类型与频率分析出来)

  ·你的掌握程度。掌握程度可以分为五级

  1.完全不能够写出来,也不知道是什么

  2.有大概印象,但写出来的内容与原文差异极大

  3.有一定印象,具体表现为,“看一下就想起来了”,但是不看的话仅能写出第一句,大量的疏漏

  4.有一定印象,但仍然有错漏一句或者一个点

  5.完全掌握,几乎没有错漏)

  1级是不被允许的。

  2级的内容可以允许在大纲之外的拔高和热点,但是不能允许大纲以内。

  大纲中全部分的知识点应该到4点的水准,3点到4点最大的差距是,你是否理解了知识点中的核心词汇。这些词汇起到记忆的提示点的作用。

  (在确保3点到4点之后,如果你时间充裕,再把4点提升到5点。原因看下条。)

  这张图,如果完全画完,可能需要一张很大的,有《人民日报》那样大的纸。但是相信我,当你弄完以后,你会完全对你所需要什么,要做什么一目了然。

  (4).加强是重要的。但是,如果你面临着基础不是很扎实,又渴望加强的情况。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对于研究生考试而言。补缺比加强重要。平庸胜过天才,少出纰漏,四平八稳比突然的灵光一闪,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这是由于应试考试的性质而决定的。

  具体而言可以有两点:

  一、任何一门考试,其考察水平都不是随意的。这种考察水平往往在一开始就被规定好,出一定比例的简单题,中等题和难题。此外,考试的难题往往意味着更复杂的理论,更生僻的人名,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应用。最后,考试的难题中出现的概念不一定出现在规定的基本参考书中,而需要自己额外阅读大量的文献。

  且不说还有压分。

  这就造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称之为考研边际的回报递减定律:增加同等的复习时间,在某个学科中所获得的的回报往往与你已经获得的分数成反比,而且是极大的反比。简单的说,你用一个月时间能够将60分提升到90分,但也许同样的时间,只能将110分提升到115分,甚至更少。

  你或许还要跟我说,也许成功就差那么几分。

  但是请不要忘记,你有四门学科。甚至也许就是你看不上的政治,也与你一直为之努力的学科有同样的权重。专业课120分,但是政治58的传播天才,因为没有过280的线(假设),无法跟专业课110,政治70的平庸之徒。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事实,但是这就是生活。

  二、题目同样遵循边际的回报递减定律。在谈论媒介与技术的关系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写出梅洛维茨、波兹曼,甚至对卡斯特、鲍曼、林文刚如数家珍,毫无疑问,你可以比那些多只写出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考生多4-5分。

  (对于大多数论述题而言,这几乎已经是天差地别了)

  可是,一旦你忽略了一个基本概念。你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就算是一个基本的名词解释,你也会丢掉5分,如果是简答题,也许是10分,如果一个大题,而这个大题你又少了一个关键人物(例如上面的题目,你把后面的人都答出来了,唯独少了麦克卢汉),那这样的题目恐怕只能以个位数计数了。

  试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而,谨记,永远在你做好了基础之后,在大纲扎实之后,再来经营你的拓展部分。

  (5)不要相信你的记忆,纵然你能倒背如流。多动笔,勤动笔。

  永远不要忘记。你的脑子会欺骗你。经常靠背,口诵而不是写的同学会发现如下问题。

  1.它总是选择性的关注你记得住的部分,而不是那些你真正需要加强的部分。你背了很多次但始终没有进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此。

  2.你背的东西和你写的东西总是有出入。很不幸考试总是要你写。

  3.你的背诵会受到极多问题的干扰,尤其是心理问题。而且不幸的是,在最后十四天,大部分人会因为沾沾自喜或者压力巨大,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你需要

  1.开始动笔,永远将你的背诵落实到笔头上。无论结果多么让人沮丧。

  2.将你第一遍的背诵对照书本整理,关键在于,找到问题在哪里。你是什么地方记不住?是因为关键词没有记忆,还是因为别的一些问题?

  3.记忆之后,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到5为止。不能到4为止是因为,如果你在考场下到5,考场上大多数人肯定是4.

  4.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别给自己太多时间,永远别给自己太多时间。不仅因为最后时间有限,更重要的是,你记忆的时间大部分也是浪费。你需要尽可能的多遍而不是多花时间在一个大题上。

  (6).如果你还没有开始练习大题,现在开始。

  永远不要相信“某天我自己把所有知识点吃透了就会做大题了。”这种自己闭门苦练的YY结果,一般都会很惨。

  大题是写出来的,或者说是改出来的。

  就同学给我看的大题而言,大部分的同学对于大题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控制

  大题答得太少,完全不能覆盖题目内容。(生手)

  对大题的时间没有概念,答得太多,造成后面的题目论证不充分。

  对大题的部分,会做的,有想法的拼命做和写,造成后面的知识点论证不充分。(这两点男生犯的多)

  试图打草稿。(结果一般后面都没有时间把草稿抄完)

  试图在做大题的时候才开始想大题(这些时间应该在做名词解释的时候就开始了)

  2.文中逻辑与论证

  迷信按点给分,像政治一样认为堆砌知识点就能够得到分数(这个是一大半的人无法突破100的原因,完全不知道老师想要什么)

  缺乏过渡段,逻辑是断开的(比第一个稍微好点,能看出来逻辑,但是看不出链接在哪里)

  在关键环节,逻辑不能自洽(例如倒果为因,已经是高级错误了,往往是因为论证的过程出了问题)

  文中内容自相矛盾(一般是后面发现前面错了)

  文中内容反复重复一个意思(结果只能给一个点的分)

  给出自己的点,却没有阐明这个点所依据的理论(极多的人忘记了这一点)或者理论阐述过多(影响下面论证与其他点的展开)

  给出自己的点,但是没有给出足够的论证(一般是时间不够)

  试图用一段说明多个点,结果每一个点都是失败的(例如,XX体现了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这一事实体现在它对受众进行了议程设置,从而对他们造成了麻醉作用)

  对是非题,未能明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到底是对不对?或者部分正确,基于什么原因?)

  3.行文风格

  文风抒情。分不清抒情文与议论文的区别。(又是一个经典的错误)

  文中出现了“我”及过多的个人体验(作为传播学答题,你的答题必须从一个学者身份,亦即真理的代言者出发。而非感性的,个人的观点)

  文中出现过多惊叹号,问号,省略号等其他符号(应当除了句号,逗号,省略号皆不要)

  文中行文过于幼稚,使用一般的口语语言(缺乏学术素养)

  文中故意使用一些较为高深的理论,但缺乏理解,或是忽略了它们的语境结果造成“装X不成反被X”的喜剧效果(这个和上面两个点有时候是并行不悖的,比如“我们天天看媒介”,这种半生不熟的语言)

  文中所有的内容不分段,拧成一团(结果会极大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和你的分数)

  4.文字及其他问题

  文字杂乱,看不清,大小不一(事实上,文字最好的是宁拙勿巧,宁大勿小,宁正勿草,一切以让阅卷老师看清及自己的时间为准)

  除了传播模式图以外的地方使用示意图(有可能被认为是作弊的风险)

  过度使用增删符号(同样会加大阅卷老师阅读难度)

  (7).如何规避VI中间提到的这些风险?事实上,每道题不同,没有人,包括我,但是根据这三年的摸索,有些原则是可以在此阐明的。

  1.明晰的呈现你的观点和逻辑性线索。第一段应当陈述该事件,并且你对该事件的整体看法。此后的段落,将论证你的观点,或者分条阐明你的看法。最后予以总结。

  2.大部分的大题都与大众媒介有关,任何关涉大众媒介的大题,包括宏观的如“你怎么看”的问题,无非问四个问题:

  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

  这件事中,大众媒介的表现是什么?

  这件事中,对大众媒介的表现,如何评价?

  这件事中,我们应当有什么样的对策?

  依据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可以处理我们遇到的题目。

  3.大众媒介大题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五个原因驱动: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技术原因,受众原因。

  4.大众媒介表现与媒介效果理论有莫大的关系,事实上,大部分的题目都与媒介效果理论相关。

  5.在评价大众媒介的表现时,一般有正有负,且往往负面题目居多。

  6.在对策方面,加强媒介素养往往是处理大多数媒介问题的一个较好方法。

  7.具体做题时,一定不能忘记的是多使用段落、符号与行文的连接词来描述你的逻辑线路。尤其文科生做题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更偏重于行文的流畅而缺乏严谨的逻辑。这一点务必注意。

  8.将最重要的点写在最前面,将不那么确定的点写在后面。

  9.如果有时间,可以举例子。但是这个例子应当尽可能清晰明了并且与理论密切结合。永远不要把举例子当做你段落的核心内容,几句话就好。

  10.一个论述题,最好应该在2页纸左右。为了确保后面有观点补充,请在题与题之间空出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空白,以防止万一后面想起补充不至于找不到地方。

  (8)关于拓展部分,我在《求生之路》中已经说得较为清楚。对于最后两周的同学来说,可能还要补充。

  1.对于书籍,带着问题去看甚至带着题去看,永远不要从头看到尾,更切记乱翻参考书或者他人笔记。现在你已经没有这么多的余裕。你现在要做的,只能根据之前你的体系图,找到缺口的部分,进行尽可能精确的弥补。

  2.对于论文。依然之前的三大原则:中传优先,核心期刊优先,引用率高优先。但是2012年的核心期刊的文章,大概题目上应该有个过目,对一些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应该有所注意并加入热点之中。

  3.不要把论文从头到尾读完。你没有那样的时间,如果没有时间,尽可能的看一头一尾,一头是指文章的摘要,一尾是文章的结论。某些内容较为复杂的(例如并非指出观点,而是分析事件的结构)还应该总结思路,并且及时将其核心内容总结抄在你的笔记本上。

  4.注意年末的媒介事件盘点,或者XX年度报告,这些东西如果能够在考研前夜出来,及时看完,能够对一年中的媒介大事心中了然,不至于没有准备。

  (9)对于考传播学的同学来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传播实务的出现。

  传播实务的真题,对于广院是第一年出,但是同等级学校,如人大、复旦已经出了好几年了,其中的题型可以用来参考(并不是题目,因为题目各家的考察大纲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而言,对于这些学校的研究比对的结果至少有这么几点相似的:

  1.均没有填空题和选择题,大题基本沿用了简答题、论述题的形式,但新加了实验设计题和材料题。其中材料题可能

  2.传播实务的名词解释可能涵盖很广,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1-2个做不出来是十分正常的。

  3.传播实务大题与近期热点事件有关,但论述的角度往往与一般媒介关注的角度有所差异。

  4.可能有一个到两个十分宏观的大题(例如媒介与社会变迁等)

  以上均是分析其他学校题型得出的结论,并不能证明就一定是广院的考法。但个人觉得,就一般的概率而言,广院的题型符合这些题目的可能性更大。

  (10)最后,永远是一些简单的生活建议。

  如果之前熬夜,现在不要熬夜了。一切按照考场的时间开始准备。

  最后几天可以休息,但不要用一整天时间休息,可以适当增加自己原有的休息时间。

  多吃蔬菜瓜果,弄好闹铃,需要远途考试的同学,提前买好车票和房间,防止意外耽误考试。
 

  帖子地址:http://bbs.kaoyan.com/t5106870p1转载请注明本帖地址。

  ※来源:考研论坛bbs.kaoyan.com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