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说明:

考研帮对肖四、蒋五、任四、20天20题共13套模卷、85道分析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所押知识点频次进行排序,梳理出最精华内容供大家背诵。

我们根据题号进行考点梳理并标明各大师押此考点的次数,内容已经精缩,请安心背诵。

一、第三十四题-1:认识论 押题统计:蒋中挺*5、任汝芬*2、肖秀荣*4、20天20题*5
1实践与认识
1.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A.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B.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C.科学理论是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D.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E.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

(2)同时承认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反复性。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3真理与价值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第三十四题-2:辩证法 押题统计:蒋中挺*6、肖秀荣*1、20天20题*10
1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方法论意义:

A.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统一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B.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1)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全面看问题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3联系和发展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2.发展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

5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2.方法论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三、第三十五题-1:经济发展新常态 押题统计:蒋中挺*3、任汝芬*1、肖秀荣*1、20天20题*2
1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1. 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2. 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3.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体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4.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2把握经济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

1. 新常态不是一个亊件,不要用好坏来判断。

2. 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3. 新常态不是—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3引领经济新常态要主动得力

1. 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现反周期目标;

3. 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发挥创新引領动力作用;

4. 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5. 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6. 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7.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

4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具体措施

1.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方式调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2. 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 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6.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5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1.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更好落实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要务,坚持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2.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3. 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动力创新,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6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1.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主要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2.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3. 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的日益增长、不断提升和个性化的物质和文化生态环境需要。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7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创新始终是推动整个社会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

四、第三十五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2、肖秀荣*1、20天20题*2
1四个全面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不居中居于引领地位。

B.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C.全面深化改革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D.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E.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3.“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历史观、价值观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统筹兼顾的要求

2全面将成小康社会

1. 全面将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A.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B.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C.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D.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E.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的目标要求

A.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B.发展协调性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C.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D.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E.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3中国梦

1.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 中国梦的内涵

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第三十五题-3:五大发展理念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1、肖秀荣*1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国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

A.应对发展环境变化

B.增强发展动力

C.把握发展主动权

D.更好引领新常态根本之策。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

A.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

B.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C.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

A.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B.坚持可持续发展,

C.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D.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E.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

A.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p>

B.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智并举;

C.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D.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A.共享发展理念的,其内涵主要有: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B.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C.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六、第三十六题-1:中国革命新道路 押题统计:蒋中挺*2、任汝芬*1、肖秀荣*1、20天20题*1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A.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

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B.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C.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2)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D.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E.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3)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

A.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B.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4)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A.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D.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2遵义会议

(1)时间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2)内容

A.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意义

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经验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做出的。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经验。

(5)遵义会议后,党对政治路线与思想路线的解决

A.政治路线

1935年中共中央在陕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B.思想路线

a.1941年,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增强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与能力。

b.党的七大正式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3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应,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1)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七、第三十六题-2:辛亥革命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1、肖秀荣*1、20天20题*1
1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名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2)主观原因: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表现: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

(3)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是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客观社会条件:促进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

5孙中山精神

(1)热爱祖国、现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2)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3)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4)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八、第三十六题-3: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意义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1、肖秀荣*1、20天20题*1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2)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3)确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段斗争的目的——消灭解决,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3)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4)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九、第三十七题-1:道德建设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1 肖秀荣*1、20天20题*2
1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

(1)正确解决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

(2)解决自己内在思想品质中新旧道德观念的矛盾;

(3)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4)适应社会进步和个人完善的需要。

2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2)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德精神,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中国革命道德内容丰富、历久弥新,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

(4)以辩证的否定观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拓创新、融会贯通。

(5)对个人而言,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3中国革命道德其内涵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个伟大创造,对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4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十、第三十七题-2:中国精神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1、20天20题*2
1中国精神的定义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2)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2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1)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2)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时代内涵;

(3)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4)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十一、第三十七题-3:理想与信念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1、肖秀荣*1
1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2理想与信念的作用与意义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3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2)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社会理性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4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需躬行。

(4)伟大出自平凡。

十二、第三十八题-1:外交策略 押题统计:蒋中挺*5 任汝芬*1 肖秀荣*1 20天20题*2
1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1)来自国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A.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B.国际金融危机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

C.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

D.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机遇。

(1)来自国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A.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

B.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C.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D.制度优势日益显现。

2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政治上树立建设伙伴关系新思路;经济上开创共同发展新前景;安全上营造共享安全新局面;文化上形成文明包容新气象。

(2)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十三、第三十八题-2:一带一路 押题统计:蒋中挺*5、任汝芬*1、肖秀荣*1、20天20题*2
1“一带一路”内容:

(1)共建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

(2)理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3)合作重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4)政策措施:高层引领推动、签署合作框架、推动项目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平台作用。

2推行“一带一路”原因

(1)“一带一路”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2)该倡议深受历史启迪又有鲜明时代特色。古丝绸之路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 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与亚洲互联互通建设相辅相成,将为沿线国家增进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和密切民间往来及文化交流注入强大动力, 具有巨大合作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3)“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

(4)“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3如何推动“一带一路”

(1)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

(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

(3)“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

(4)要以创新思维办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发起并同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要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设立丝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国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4推动“一带一路”的意义

“一带一路”,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1)“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2)“一带一路”也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红利。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3)“一带一路”体现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5“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区别

(1)设计构想不同

A.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帮助西欧国家恢复重建、发展经济,并确立自己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

B.一带一路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带一路”有助于亚洲及其他地区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走上和平发展之路。

(2)根本目的不同

A.美国为向全球扩张、与社会主义阵营抗衡,迫切需要稳定和复兴的西欧盟友,并借拯救欧洲来发展自己。

B.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

(3)参与方式及参与国所处地位不同

A.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为主导、单方面向欧洲国家投资和输出产能的经济援助计划,这种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

B.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谋求互利共赢。

十四、第三十八题-3: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押题统计:蒋中挺*5、任汝芬*1、肖秀荣*1、20天20题*2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1、在杭州G20峰会上,我们首次全面阐释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在二十国集团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

2、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需求。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个国家独自掌握,全球治理结构如何完善应该由各国共同来决定。

3、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坚持为发展中国家发声。我们提出践行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些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与此同时,我们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

打开考研帮解锁押题统计完整版
相关推荐
考研帮里有押题完整版 打开 分享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