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说明:

考研帮对肖四、蒋五、任四、米鹏、20天20题共16套模卷、100道分析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所押知识点频次进行排序,梳理出最精华内容供大家背诵。

我们根据题号进行考点梳理并标明各大师押此考点的次数,内容已经精缩,请安心背诵。

一、第三十四题-1:辩证法 押题统计:蒋中挺*5、任汝芬*1、肖秀荣*3、米鹏*2、20天20题*5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重点关注“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这两个知识点。只要在哲学当中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大家就用这两个原理答题完全没有问题。

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存在形式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A.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人与自然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恩格斯也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此段为十九大报告原文)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4.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我们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点。

2对立统一规律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本知识点是整个马哲当中的核心,大家必须重点关注。如果涉及考查辩证法思维方式这样的词,大家优先考虑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般看到反义词的时候可以选择,矛盾的普遍性一般说的是出现问题,矛盾的特殊性说的是解决问题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方法论意义:

A.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统一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B.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全面看问题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4联系和发展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2、发展: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解释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一般的、共性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表现于外,由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有真相、假象之分,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

同时,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在我们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中,必须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并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5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二、第三十四题-2:认识论 押题统计:蒋中挺*3、任汝芬*2、肖秀荣*1、米鹏*1、20天20题*2
1实践与认识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此知识点在认识论当中比较重要,一般强调实践的基础作用我们在问题当中如果能够看到认识是怎么来的,检验认识是否正确这样的词;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一般在问题当中说的是理论对我们展开活动的指导。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科学理论是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我们在问题当中如果看到认识有一个过程,或者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话,可以选择基本规律中的知识点。重点关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涉及的是从现象当中看到本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一般说认识的出现问题、一开始错误后来正确)。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

(2)同时承认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反复性。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考研帮说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此知识点去年刚刚考查,今年考查的可能性不大,大家简单看看即可。
3真理与价值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三、第三十四题-3:历史唯物主义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2、肖秀荣*1、20天20题*2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发展理念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存在。

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

3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1)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第三十五题-1:经济发展新常态展战略 押题统计:蒋中挺*2、肖秀荣*2、米鹏*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经济新常态是很热的点,一般考查的时候重点是结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涉及国企改革、放管服这样的热点优先考虑)、“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议大家重点关注此类知识点。

1、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1)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2)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3)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体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4)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2、把握经济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

(1)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坏来判断;

(2)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3)新常态不是—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3、引领经济新常态要主动得力:

(1)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现反周期目标;

(3)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发挥创新引领动力作用;

(4)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5)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6)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7)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

4、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具体措施:

(1)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方式调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2)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6)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5、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1)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更好落实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要务,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2)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3)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动力创新,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6、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1)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主要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2)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3)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的日益增长、不断提升和个性化的物质和文化生态环境需要。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7、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创新始终是推动整个社会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用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五、第三十五题-2:社会治理格局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1、肖秀荣*1、米鹏*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社会治理”此知识点是今年新增点,而且在19大政治报告当中也重点强调。建议大家掌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原因、具体措施
1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要创新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2、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3、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会服务和管理能力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六、第三十五题-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1、肖秀荣*1、米鹏*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当中,文化的知识点还没有涉及过,今年文化自信也写入党章,所以对于“文化自信”的知识点大家还是得重点掌握。

1、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2)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七、第三十五题-4:五大发展理念 押题统计:任汝芬*2、20天20题*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五大发展理念是习大大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去年刚增加的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当中建议大家重点关注“创新”、“协调”、“共享”三者的内涵及意义。

1、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创新动力、协调要求、绿色条件、开放必由、共享本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国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A.应对发展环境变化B.增强发展动力C.把握发展主动权D.更好引领新常态根本之策。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A.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

B.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

C.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D.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E.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

A.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B.坚持可持续发展;

C.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D.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E.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

A.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B.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智并举;

C.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D.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A.共享发展理念的,其内涵主要有:

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B.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C.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八、第三十五题-5:生态文明建设 押题统计:任汝芬*2、20天20题*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生态文明建设在今年有新增表述,此知识点不难,建议大家重点关注新增表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以系统工程抓生态建设”。
1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建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1、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1)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3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1、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护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1)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绝不能逾越,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3)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4)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

(5)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4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

(1)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2)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九、第三十五题-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押题统计:任汝芬*1 肖秀荣*1、米鹏*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考研政治今年肯定离不开19大,对于19大政治报告在接下来的10天左右的时间,建议大家再细致看一遍。而此知识点特别重要,建议大家一定要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问题以及意义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社会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第三十六题-1: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意义及伟大贡献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2、肖秀荣*2、20天20题*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史纲的考查重点围绕党的功绩。党成立的意义可以跟今年的热点“红船精神”结合起来,“三件大事”作为党的功绩最关键的线索必须掌握住。对十月革命建军90周年所联系的“大革命”、“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等知识点也是需要尤其关注的。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2)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3)确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段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2、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们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3)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4)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

1、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2、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国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3、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十一、第三十六题-2:抗日战争 押题统计:任汝芬*1、米鹏*1、20天20题*1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

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五,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坚持抗战的旗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抗战路线;共产党人成为民族先锋。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十二、第三十七题-1:树立法治观念 押题统计:蒋中挺*2、肖秀荣*1、米鹏*1、20天20题*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思修法基当中分析题单独考查法律的知识点的内容可能性较小,一般与道德结合考查。建议大家重点关注“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公平正义”、“尊重他人权利”。
1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中国,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A.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统一性,它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B.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A.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B.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A.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

B.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2、宪法的基本要求

(1)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要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普及宪法知识。

(2)要加强宪法实施,引导公民真正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3、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使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A.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B.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

C.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

(2)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A.权力由法定,即法无授权不可为。

B.有权必有责,是指国家机关在获得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责任。

C.用权受监督,是指国家权力的运行和行使必须接受各种形式的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D.违法受追究,是指国家工作人民违法行使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A.权利公平: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B.机会公平:创造平等的起点;发展进步权要受到同等尊重;考虑后代人机会平等(代际平等)。

C.规则公平: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

D.救济公平: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

(4)人权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A.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基础

B.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C.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D.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5)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十三、第三十七题-2:爱国主义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1、肖秀荣*1、米鹏*1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爱国主义容易与人生价值结合考查,往往是通过先进人物来体现。建议大家把爱国主义人生价值的含义、意义、措施重点把握。

1、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3)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3、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3)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以下三个观念:

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4、做忠诚的爱国者

(1)推进祖国统一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A.推进祖国统一,必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B.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推进两岸交流合作;c.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d.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2)促进民族团结

我们要努力增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使各个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决捍卫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A.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B.增强国防意识。强大的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C.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十四、第三十八题-1:外交策略 押题统计:蒋中挺*3、肖秀荣*2、米鹏*1、20天20题*3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当代分析题建议大家结合“一带一路”、“金砖国家会晤”、“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政热点重点把握,抓住关键词“工商共建共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道路”“对话协商”等即可。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2、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1)来自国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A.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B.国际金融危机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

C.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

D.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机遇。

(2)来自国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A.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

B.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C.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D.制度优势日益显现。

3、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五项原则的精髓是国家主权平等;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履行国家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政治上树立建设伙伴关系新思路;经济上开创共同发展新前景;安全上营造共享安全新局面;文化上形成文明包容新气象。

(2)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十五、第三十八题-2:一带一路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1、肖秀荣*2、米鹏*1、20天20题*1

1、“一带一路”内容:

(1)基本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

(2)丝路精神: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

(3)合作重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4)政策措施:高层引领推动、签署合作框架、推动项目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平台作用。

(5)建设目标: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2、推行“一带一路”原因

(1)“一带一路”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2)该倡议深受历史启迪又有鲜明时代特色。古丝绸之路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与亚洲互联互通建设相辅相成,将为沿线国家增进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和密切民间往来及文化交流注入强大动力, 具有巨大合作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3)“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

(4)“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3、如何推动“一带一路”

(1)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

(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

(3)“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

(4)要以创新思维办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发起并同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要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设立丝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国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4、推动“一带一路”的意义

“一带一路”,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1)“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2)“一带一路”也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红利。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3)“一带一路”体现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5、“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区别

(1)设计构想不同

A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帮助西欧国家恢复重建、发展经济,并确立自己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

B.一带一路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带一路”有助于亚洲及其他地区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走上和平发展之路。

(2)根本目的不同

A.美国为向全球扩张、与社会主义阵营抗衡,迫切需要稳定和复兴的西欧盟友,并借拯救欧洲来发展自己。

B.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

(3)参与方式及参与国所处地位不同

A.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为主导、单方面向欧洲国家投资和输出产能的经济援助计划,这种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

B.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谋求互利共赢。

十六、第三十八题-3:人类命运共同体 押题统计:蒋中挺*1、任汝芬*1、肖秀荣*1、米鹏*1、20天20题*1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第一,全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第三,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第四,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五,要尊重涉及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第六,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习近平主席以四个“不会改变”表达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

第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

第二,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

第三,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

第四,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

十七、第三十八题-4:经济全球化 押题统计:任汝芬*1、肖秀荣*1、米鹏*1、20天20题*1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具体包括:生产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投资金融国际化、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世界经济区域集体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进而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难以避免

打开考研帮解锁押题统计完整版
相关推荐
考研帮里有押题完整版 打开 分享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