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第一节

一、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1.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1)技术与传播技术

媒介技术又称传播技术,是指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媒介的分类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人类生产创造新媒介的历史

传播媒介可分为三类:A·哈特,美国传播学家

示现的媒介系统(感官媒介系统):面对面使用

再现的媒介系统(单向物质媒介系统):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媒介,而接受者不需要。

机器媒介系统(双向物质媒介系统):传受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媒介。

(3)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①技术“善”论。主要代表是欧洲思想史上的合理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技术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

②技术“恶”论。主要代表是法国学者卢梭和对技术资本的剥削性进行分析批判的社会主义思想家,认为技术是万恶之源。

③技术“中性”论。以梅赛尼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a.技术本身是工具和手段,不承载特殊的伦理和道义问题;b.使技术成为“善”和“恶”的,是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c.技术可能带来社会问题,但技术也在解决社会问题,而人类拥有管理和控制技术的能力。

(3)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①技术决定论。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

②社会决定论。技术起源于社会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的价值的需求。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则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③技术与社会互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交互作用关系;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政治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是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

1933年,麦克卢汉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然后他学了很短时间的工程,可很快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于是又回过头来学文学。1934年,他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他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他获得了剑桥的博士学位。

麦克卢汉认为在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我们如果不想成为文盲的话,或者在“媒介本身直接影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意识的情况下”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的话,我们就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

(1)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新媒介=新尺度=新的传播方式=人类新的认知方式=新的社会行为类型=新的思维方式

(2)媒介:人的延伸

这个观点的含义是:媒介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一“分化”一“再统合”的历史。

(3)地球村

地球村——1980年去世后,他与同事合作的《地球村》出版。1969年,他在《地球村——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in the Global Village)一书中阐述了这个观点。

在电子传播时代,生活在地球村的人类合为一体,传播媒介在此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变化使民族、国家等概念瓦解和重构。“地球村”里民族和国家不再具有空间上的界限,因为“地球村”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第二,麦克卢汉指出在电子技术塑造的时代,人们对整体合一的需求就是对人类整体无限和谐的追求。

(4)“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这两种媒介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它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①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②局限性:

a.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惟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b.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c.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3.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1)电视人

①“电视人”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②“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2)容器人

①“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②“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③这一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3)媒介依存症

“媒介依存症”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①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4)“他律性欲望主义”

“他律性欲望主义”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5)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网瘾症又称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

4.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

(1)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特点及社会意义

①当代新媒介技术又称新传播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领域:

a.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

b.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

c.多媒体技术一一传播手段的融合;

d.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

②“4C”趋势:

a.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

b.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

c.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

d.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③社会意义

a.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b.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c.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

d.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2)“电子乌托邦”思想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