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记忆

(一)记忆概述

记忆在生活中的意义可以概括为:

1、记忆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已经为知觉提供素材)

2、记忆的过程

记忆包括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

3、记忆的种类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按照信息的不同加工阶段来分)

①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储存时间大概0.25-0.5秒,储存量较大。

②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段,是当前一刻能够意识到的记忆,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③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图尔文依据长时记忆储存的内容不同来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想起自己参加的一个会议)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公式,定理)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根据提取时是否需要意识参与来划分)

①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能随意地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②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一般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它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

(3)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安德森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特点来划分)

①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学习游泳,骑自行车,广播体操等)

②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能用语言描述的,比如日常生活知识)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记忆的脑学说(和脑机能学说是一样的)

整合论(拉什利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特定部位的机能)

定位论(布洛卡认为脑机能是有特定区域负责的)

(2)记忆的SPI理论(图尔文)

阶记忆包括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 SPI理论就是将这两类结合在一起。

SPI理论假定存在五种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编码过程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是独立的。

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independent)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3)记忆的脑细胞机制(细胞层面上)

①反响回路(短时记忆)

小白鼠跳台实验证明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②突触结构(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丰富环境与贫乏环境小白鼠实验)表明,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③长时程增强作用(加固长时记忆)

长时程增强作用(LTP)。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储存场所。

(二)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图像记忆(斯柏林),部分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具有相当大的容量,大约9个,但保持时间最大不到2秒。

声像记忆(莫瑞)是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仿照部分报告法实验确定的,消退时间约为4秒,但容量约5个,小于图像记忆。

3、感觉记忆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记忆的容量比较大、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4、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编码形式(视觉编码为主,也存在听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编码,之后逐渐向听觉编码过渡。

影响编码的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和加工深度

组块:米勒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组块。

加工深度:加工越深记忆效果越好(理解后背起来就容易多了)

2、短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有效方法分为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提取是通过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斯腾伯格经其加法反应时实验提出,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一个完全系列扫描过程。

平行扫描:被试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

自动停止的系列扫描:即被试对项目逐个检索,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检索。

3、短时记忆的特征

(1)信息保持时间也很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

(2)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意识的,可操作的

(4)复述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

4、工作记忆(处于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

巴德利和希奇提出的工作记忆包括三个部分:包括注意控制系统——中枢执行系统(核心),以及为其服务的两个子系统“负责视觉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视空初步加工系统”(视空图像处理器) 和 “负责口语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语音回路(语音环)”

(1)基于语音的语音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

(2)视空图像处理器。重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3)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

研究工作记忆的实验有双任务实验,其基本假设是: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某一个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都将不会理想;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不同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应该同分别完成两个任务一样好。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编码)

长时记忆的编码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者分散的单元组合成新的知识框架。

按语义类别编码:记忆语词概念时总是按照语义关系进行归类。

以语言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借助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其成为可以储存的东西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等特点。

主观组织:如果不能分类和联想的话会采取自己组织的方式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1)编码时的意识状态(通常有意加工效果优于自动编码,自动编码与无意识过程相关)

(2)加工深度(大多数情况下有意识记的效果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2、舌尖现象

再认容易,回忆难。且再认在个体心理发展出现的时间更早。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的叫“舌尖现象”(解决方法是休息一下再回忆)

3、长时记忆的特征

(1)信息保持时间很长

(2)记忆容量无限

(3)内容会发生重构

(4)语义编码是主要的编码形式

(五)遗忘

1、遗忘曲线

著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记忆材料,以再学法的节省率作为保持量的指标。结果发现,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学后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渐渐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稳定。这条曲线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遗忘理论

(1)衰退说

遗忘是由于这些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致。

(2)干扰说(系列位置效应)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系列位置效应:中间部位同时受两种抑制影响,因而识记与回忆较为困难。

(3)压抑说

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4)提取失败

该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3、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3)学习材料的意义

(4)学习的程度

适当的过度学习比恰能背诵时记忆效果要好些。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呈现的材料较容易回忆,遗忘较少;首因效应是指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6)识记者的态度

①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无影响,对外显记忆有);

②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会持久许多);

③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无影响,对外显记忆影响就很大);

④呈现方式(对内隐记忆有很大影响,对外显记忆则几乎没有);

⑤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无影响,对外显记忆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