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第五节

五、互联网与新媒体造就传媒新业态

1.传播结构上的变化

(1)实体上,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是新型的传播一接收终端。

(2)内容上,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既有其独特的传播内容,但也并非完全独立。

①新媒体传播内容独特

a.Web2.0时代,人人互动的新媒体使得大众可以进行内容生产,新闻博客、播客和微博上每时每秒都在产生新的信息。

b.以往无法在传统媒体上刊载或播出的新闻信息得以传播。

c.传统媒体的记者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通过博客和微博来寻找消息源。

d.当一则新闻在网络上己经形成一定的浏览量后,传统媒体往往也会选择跟进,于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一种"互动联盟",前者负责爆料引出话题,后者随后跟进,进一步扩大信息的传播面和传播效果。

②新媒体无法真正独立

a.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媒体没有采访权,这部分决定了互联网媒体只能转载或照搬传统媒体上的新闻信息。

b.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娱乐媒体或者是传统媒体的"手机报"、"手机电视"的形式存在,自身也无法进行新闻生产。

c.博客、微博等形式的互联网技术运用,限于其传播范围和传播内容的限制也无法作为一种主流的新闻报道形式进行运作。

d.互联网和新兴媒体上对于信息传播更多的是基于人际传播方式,信息的可信度和媒介的公信力都很难保障。

对于传媒业结构来说,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压力,部分地改变了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信息采编流程,但其尚未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信息生产力量,它的运作还有赖于传统媒体。

2.传播理念上的转变

(1)报业:回归精英

①受到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的发行周期、发行成本、发行模式都必须改变。

②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媒,报纸数百年来积累起来的传播公信力和专业的采编队伍是互联网和新媒体难以望其项背的。

③报纸更适合做大型的深度报道和深度解读,进而成为严肃公正的多元意见交流平台。

④对深度报道、评论感兴趣的基本上是社会精英阶层。报纸将回归它的初期状态:精英媒体。报纸看似放弃了以动态新闻为主的报道阵地,实则更加强化了公信力和权威性。

(2)电视:主导娱乐

①电视在当代还牢牢地占据着传媒业的第一把交椅。

②作为同互联网和新媒体最为"相像"的传统媒体,"电视屏幕"与"电脑屏幕"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③受众对于节目的视听觉震撼性有很高的需求,电视行业要进一步加强其高品质节目的制作,充分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

(3)广播:受众细分

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广播的潜在受众和真实受众人数都在增加,对节目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广播应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内容细分,使其目标受众定位更加明晰,把握受众的真实需求,从而拉动收听率增长。

3.业务操作上的调整

互联网和新媒体对于传媒业的影响,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来看,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方面:一是对于所有传统媒介产品进行"数字化";二是对于不同媒介产品进行融合。

(1)信息的"数字化"

①特点及优势:快速、海量、互动和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使得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原来媒体时空限制、单向传递和表达方式单一的局面。

②传统媒体的应对:传统媒体内容的"数字化",报纸推出网络版,手机报;电视台开办网站,发展IPTV,推出手机电视;广播台也建立自己的互动平台,并积极推行数字广播。

(2)新闻采编流程的转变

①强调新闻的"事发地"和信息"始发地"重合、新闻的"发生时间"和信息的"传播时间"重合、新闻的"当事人"和信息的"发出者"重合,新闻传播手段要尽可能地模拟、再现、力图全盘覆盖当时的情景。

②一批为了适应网络传播要求而培养出来的"全能记者"开始活跃在各大媒体采访的第一线,基本上是在同步传递信息。

③由于手机、数码相机、数码录像机的普及,大众百姓得以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中,"公民新闻"浮出水面。

④当博客、微博风靡互联网时,这些博主也变成新闻消息源,传统媒体的记者们每天紧张地盯在屏幕前等待下一个新闻。

⑤一条普通的BBS讨论版帖子或微博在被网友们接力般地传递后可以变成一个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个事件携带着网络舆情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

(3)媒介产品的融合(三网融合)

4.媒介产值链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