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说明:

考研帮对肖四、蒋五、米鹏、20天20题、徐涛共12套模卷、100道分析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所押知识点频次进行排序,梳理出最精华内容供大家背诵。

我们根据题号进行考点梳理并标明各大师押此考点的次数,内容已经精缩,请安心背诵。

一、第三十四题-1:唯物辩证法 押题统计:蒋中挺*2 肖秀荣*2 米鹏*3 20天20题*3 徐涛*2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存在形式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A.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人与自然

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实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重要,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此知识点属于启示类问题的万能模板句,如果遇到34题第二问的是启示,那么我们可以用“我们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正确的实践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对立统一规律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矛盾规律属于唯物辩证法和核心和关键,在做题的时候如果涉及的是辩证法的角度,那么我们优先得考虑这个知识点。有时候换个命题说是矛盾分析法那么涉及的也是这个知识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方法论意义:

A.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统一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B.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全面看问题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3联系和发展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2、发展: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现象与本质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本质与现象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1)一方面,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2)另一方面,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问题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

二、第三十四题-2:认识论 押题统计:蒋中挺*4 肖秀荣*2 米鹏*2 20天20题*1 徐涛*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认识论近两年没有涉及到,今年考查的可能性较大,大家需要对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以及真理的相关方面重点把握。因为今年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40周年,对于“真理的检验标准和实践检验真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注意。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与认识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

(2)同时承认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反复性。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3真理与价值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3、真理与谬误

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三、第三十四题-3:历史唯物主义 押题统计:蒋中挺*1 肖秀荣*2 20天20题*2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其次,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2、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1)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是指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人们服务

四、第三十五题-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押题统计:蒋中挺*3 肖秀荣*3 米鹏*2 20天20题*3 徐涛*1

1、贯彻新发展理念

主要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发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就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A.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B.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C.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D.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1)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三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2)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现代化经济体系既可以直接考察,也可以考察具体措施当中的每个方面。对于实体经济、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开放、经济体系改革不能否定公有制经济也不能否定非公有制经济。这六个角度必须详细展开记忆。

A.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B.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C.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弄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D.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E.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F.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五、第三十五题-2:改革开放 蒋中挺*4 肖秀荣*2 米鹏*2 20天20题*1 徐涛*2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改革是今年周年纪念事件,在考试过程中可能性特别大。针对改革大家重点掌握“改革的带来的成就、继续坚持改革的原因、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如何继续推进改革”。

1.改革开放的起步

>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先导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A.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C.拨乱反正的推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拨乱反正,一是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二是采取措施调整社会关系。

D.国民经济的调整

1977年至1978年我国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2.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2)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A.农村的改革继续深入。1984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从1985年开始,农村改革的第二步提上日程。第二步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的商品经济,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

B.《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首先,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有很大改变。

C.拨乱反正的推进

(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对外开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在继续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迈出了几大步。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设三个开发区。

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7)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个税修订与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本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调整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新增了多项专项附加扣除,扩大了低档税率级距,使中等以下收入群体获益最多,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人,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符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标准的要求。

六、第三十五题-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押题统计:蒋中挺*2 肖秀荣*1 米鹏*2 徐涛*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今年的新大纲当中新修订,对于协商民主制度的优点、如何健全协商民主制度这两个方面希望大家重点把握。

1.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基层民主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进。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新事物,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6)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优势

2、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组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用户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七、第三十五题-5:文化自信 押题统计:蒋中挺*1 20天20题*2徐涛*1

1、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

A. 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C.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

D.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E.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①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②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③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精神家园。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

4、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简言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八、第三十六题-1: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意义及伟大贡献 押题统计:肖秀荣*1 20天20题*1 徐涛*2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2)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3)确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段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2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的历史特点

1、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当的新型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

2、接受的是没被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3、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3、当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4、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4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三件大事属于史纲当中万能线索,一般为了证明党的英明伟大都能够用上。做题的时候具体结合后时间段如果是整个党的历程那么是结合三件大事,如果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那么重点展开第一件大事即可。用的时候如果是与其他事件结合,例如与马克思主义,那么些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起来写,不能只写三件大事。

1、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通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2、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国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3、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公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九、第三十六题-2:马克思主义 押题统计:蒋中挺*1肖秀荣*2 米鹏*1 徐涛*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分析题都是重点问题。对于分析题需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其中,人民性是指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习近平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们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6、新时代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十、第三十六题-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押题统计:蒋中挺*2米鹏*1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3、八个明确:

(1)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

B.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C.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十一、第三十七题-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押题统计:蒋中挺*1 肖秀荣*3米鹏*1 20天20题*2 徐涛*2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修宪属于今年的时政热点,在思修法基当中一般很少直接考察法律部分,但是对于宪法这部分知识点大家重点掌握下。

1、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宪法的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和内容等方面。

A.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B.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C.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2)宪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

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3)修宪的原因

第一,我们党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宪法修改是觉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二,我国先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面不断完善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这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4)最新修宪内容

通过本次宪法修改,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代化国,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中国产觉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倡导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完善国家主席任期制度,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载入国家根本法。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内容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龙头环节)、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生命线)、全民守法”其中: 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

(1)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4)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

A.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B.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C.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D.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制建设中;运用法治手法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4.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

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使用性和不可为抗性。

A.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B.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

C.法律的不可为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

(2)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A.权力由法定,即法无授权不可为;

B.有权必有责,是指国家机关在获得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责任。

C.用权受监督,是指国家权力的运行和行使必须接受各种形式的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D.违法受追究,是指国家工作人民违法行使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A.权利公平: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B.机会公平:创在平等的起点;发展进步权要收到同等尊重;考虑后代人机会平等(代际平等)。

C.规则公平: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

D.救济公平: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

(4)人权保障

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A.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B.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C.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D.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5)正当程序

正当程序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5、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

依据不同:法治以国家法律为基本依据;人治则是以个人能力和德行治国理政。

方式不同:法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人治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

价值不同:法治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人治是少数个人集权专断。

标准不同: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人治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

十二、第三十七题-2:中国精神 押题统计:蒋中挺*2肖秀荣*2 20天20题*1 徐涛*2

1.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切民族精神都曾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会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2.爱国主义

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爱国主义的特征:是历史的、具体的。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2)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A.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B.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D.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3、做忠诚的爱国者

(1)推进祖国统一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A.推进祖国统一,必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B.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C.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D.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2)促进民族团结

我们要努力增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使各个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决捍卫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A.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B.增强国防意识。强大的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C.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十三、第三十七题-3:人生观和幸福观 押题统计:蒋中挺*2肖秀荣*2 米鹏*120天20题*1 徐涛*1

1.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首先,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过程。

其次,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

再次,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得;不要惧怕一时得失。

(3)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4)树立正确的顺逆观

(5)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6)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方面。

(1)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决定这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决定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

(3)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人生价值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

A.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B.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C.一个人的需求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4)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十四、第三十七题-4: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蒋中挺*2肖秀荣*1米鹏*1 20天20题*1 徐涛*1

1、道德

(1)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2)道德的功能

第一,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第二,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第三,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价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3)道德的社会作用

第一,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第二,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第三,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第四,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五,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 社会公德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务;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3、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4、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5、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1)向道德模范学习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引领社会风尚: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

十五、第三十七题-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蒋中挺*1米鹏*1 20天20题*1 徐涛*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今年新增章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用及其如何践行大家重点关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4)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十六、第三十八题-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押题统计:蒋中挺*2 肖秀荣*1 米鹏*3 20天20题*1
【考研帮文娟老师提示】
当代分析题一般涉及国际性会议,今年大家重点以四场主场外交“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首届进口博览会”以及中美贸易战五个角度把握即可。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时代主题观和国际格局观。是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现实依据,是中国国际战略的环境基础。

(2)树立“地球村”理念。“地球村”理念,是建设共同体大厦的软实力。“地球村”理念很地表明了国际社会的特征,即相互依赖和共生的特征。树立这一理念对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略和总目标。政治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安全上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生态上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共同体大厦的框架结构。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欢迎各国搭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这一思想回答了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最终目标是什么、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中国的责任和担当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开创了中国外交实践新局面。中国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强调,联合国应该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在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面前,要坚定走多边主义道路。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事业,继续做联合国坚定的合作伙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秩序描绘了总体蓝图,而“一带一路”战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依托。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植根中华传统文化而开出的智慧之花,成为既可造福于世界人民又可造福于中国人民的软实力,彰显中国道路感染力和强大生命力。

3、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共建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

(1)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

(2)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3)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4)把“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4、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不断完善外交布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3)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4)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十七、第三十八题-2:中非关系 押题统计:蒋中挺*1肖秀荣*1 米鹏*1

1、中非峰会召开的意义:

为提升中非关系树立了新的宏伟目标;为加强中非合作开辟了新的上升通道; 为深化南南合作扩展了新的广阔空间;为维护国际体系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2、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意义:

是造福中非人民的共同繁荣之路;是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自由通常之路; 是言必行、行必果的务实合作之路;是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开放包容之路。

3、中非关系的发展

历史上,中国从未侵略和掠夺过非洲,新中国成立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永远做广大非洲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4、如何更好的促进中非合作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非之间应携手合作,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十八、第三十八题-3:中美关系 蒋中挺*1 肖秀荣*2 20天20题*1 徐涛*1

1、贸易摩擦

特朗普政府无视现行国际秩序和多边治理规则,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逃避和转嫁自己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退出一系列国际组织;无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发起贸易战,这是对自由贸易的扭曲,是单边主义对多边主义、保护主义对自由贸易、强权对规则之战,是霸凌主义对世界的挑衅。其后果是:

(1)破坏多边贸易规则和国际经济秩序

(2)阻碍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复苏

(3)冲击全球价值链

(4)最终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2、如何应对“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1)国际社会应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2)应坚定开放合作信心,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3.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

(1)中美之间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共赢才能赢得未来,中美两国之间应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样就可以避免落入“昔底德陷阱”。

(2)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直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会掉入所谓的“金德尔伯格陷阱”。

十九、第三十八题-4:对外开放 押题统计:蒋中挺*1 徐涛*1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1、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1)坚持双向开放,把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2)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3)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

(4)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5)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合作发展新途径。

2、如何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1)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3)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4)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5)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考研帮里有押题完整版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