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说明:

考研帮对肖秀荣、蒋中挺、米鹏等模卷,共396道选择题进行统计分析,将各考点按照所押知识点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直击最热考点。

★★★★★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超过15次,★★★★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10-15次左右,★★★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7-10次左右,★★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4-7次左右,这么全、这么细的知识点梳理,此时不看更待何时!

一、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押题统计:肖秀荣*13、蒋中挺*9、米鹏*9
1商品二因素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比例,决定商品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方面。
(2)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货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价值规律自发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生产力发展;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5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6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7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

A.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B.实质: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C.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全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总量/预付资本总量)
(4)生产自动化对价值、剩余价值的影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5)基本概念区分:A.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或提高劳动强度都会增加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C.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8资本周转
(1)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其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又叫社会价值,包括转移价值C、必要劳动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要求生产中所消耗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这在客观上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标尺一定的比例关系【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

9经济危机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2)根本原因

一是无限生产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二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周期性的特点,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法治、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2)政治制度的本质

为资产阶级服务,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一是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二是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

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押题统计:肖秀荣*9、蒋中挺*9、米鹏*4
1法律的本质
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人民意志的统一。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3宪法的地位
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和内容等方面。
(1)我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2)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
(3)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4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员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5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刑法)
(1)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2)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内容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龙头环节)、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生命线)、全民守法”其中:

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7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
(1)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4)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

A.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B.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民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

C.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D.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制建设中;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8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法治思维是一种正当思维、规范性思维、最可靠的逻辑思维、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

依据不同:法治以国家法律为基本依据;人治则是以个人能力和德行治国理政。

方式不同:法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人治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

价值不同:法治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人治是少数个人集权专断。

标准不同: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人治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权力由法定、有权必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公平正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人权保障: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正当程序: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3)培养法治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9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1)影响法律权威的四个因素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
(2)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10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11修宪的必要性
我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必质体现和人民事业的历进步,必须随着党的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面不断完善,宪法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修完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为更好低发挥完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断,制度创断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12最新修宪内容
通过本次宪法修改,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代化国,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中国产觉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倡导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完善国家主席任期制度,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载入国家根本法。
三、总布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押题统计:肖秀荣*10、蒋中挺*9、米鹏*3
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基层民主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进。
6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优势
7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组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用户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8一国两制
(1)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中;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的前提和保障,香港澳门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
(2)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3)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4)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9两岸关系
(1)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最根本、最核心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2)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
(3)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
四、认识与实践 押题统计:肖秀荣*3、蒋中挺*10、米鹏*6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对于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3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
4实践和认识的辨证运动及其规律
(1)认识与实践的辨证运动:

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辨证发展过程。

(2)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辨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4)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5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他们是性质对立的两种认识。(不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2)真理中包含着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因素,谬误中也隐藏这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7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五、对立统一规律 押题统计:肖秀荣*7、蒋中挺*4、米鹏*6
1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2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 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 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方法论意义:
A. 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B.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质变与量变
(1)量变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3)辨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贯通的。
5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缓解;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六、中国革命新道路 押题统计:肖秀荣*5、蒋中挺*7、米鹏*4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标志这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国仍然是两半社会,中国革命对象依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也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土地革命
(1)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并于10月7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反击。
(2)《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文章明确之处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实行功能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4“左”倾错误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主要原因是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5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标志这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七、总布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押题统计:肖秀荣*8、蒋中挺*5、米鹏*3
1新发展理念
主要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
创新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 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发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就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A.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B.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C.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D.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1)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三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2)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A.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B.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C.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弄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E.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F.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4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押题统计:肖秀荣*7、蒋中挺*6、米鹏*1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先导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全会:
(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4)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5)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习“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3改革开放
(1)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主要内容: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B. 制定全民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2)改革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A.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改革农村产业结构
B.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
(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44、三步走战略(中共十三大)
(1)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已经基本实现。
(2)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或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多地的基础上发表重要讲话: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4)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5)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6)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C.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九、历史唯物主义 押题统计:肖秀荣*3、蒋中挺*8、米鹏*2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行的突出表现。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对用于生产力。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的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律内容为: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3社会形态更替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3)社会形态更替表现为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和跨越性的统一。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的是指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人们服务
十、抗日战争 押题统计:肖秀荣*3、蒋中挺*8、米鹏*2
1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化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2《论持久战》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分析中日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关键)、反攻。
3平型关战役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三三制
三三制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三三制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
5中共七大
三大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决定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关键: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重要法宝:全民族抗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们、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十一、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押题统计:肖秀荣*3、蒋中挺*8、米鹏*1
1《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2洋务运动
(1)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边防;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2)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国外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3戊戌变法
(1)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A. 要不要变法
B.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C.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A.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B.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C.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A. 失败的原因主要: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具体表现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维新派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B.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十二、开天辟地大事件 押题统计:肖秀荣*4、蒋中挺*5、米鹏*3
11、新文化运动
(1)基本内容:提行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2十月革命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世界性历史事件,它推动着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俄国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3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3)确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段斗争的目的——消灭解决,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4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
A.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
B.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力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C.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大会实际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5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原因
客观方面:反革命力量强大;统一战线出现距离分化;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近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主观方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放弃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共产党还处于年幼期;共产国际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2)教训
A.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建立统一战线,且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B.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D.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3)意义
A.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B.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经受了革命洗礼,提高了政治觉悟
C.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十三、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押题统计:肖秀荣*5、蒋中挺*6
1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3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6当代资本主义政治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分配关系的变化。
激励制度:职工参与角色;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客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
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1)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2)危机带给西方国家的影响: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3)归根结底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8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1)本质
A. 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B. 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表现
(2)辨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做论证的作用。
十四、道德 押题统计: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6、米鹏*3
1道德产生条件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条件;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3道德的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规范功能: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3)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机关系的功效和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价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4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
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履。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美德字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对复古论虚无论全盘两种错误观点。
5中国革命道德
(1)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
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2)当代价值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6社会主义道德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2)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
7社会公德
(1)公共生活
当代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二是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三是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四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
A.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B.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C.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D.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8职业道德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
(5)奉献社会。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9家庭美德
(1)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2)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3)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
10个人品德的作用
其一,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二,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其三,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11志愿服务的精神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精神是精髓
12引领社会风尚
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
十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6、米鹏*2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八个明确: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十四个坚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5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伟大工程的论述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六、总布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押题统计:肖秀荣*3、蒋中挺*2、米鹏*4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伟华自信。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师姐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七、中国精神 押题统计:肖秀荣*3、蒋中挺*3、米鹏*2
1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体系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2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3爱国主义
(1)基本要求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2)爱国主义的特征:是历史的、具体的。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3)新时代爱国主义基本要求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4做忠诚的爱国者
(1)推进祖国统一
(2)促进民族团结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A.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根本是政治安全。
B. 增强国防意识。强大的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C.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十八、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押题统计:肖秀荣*2、蒋中挺*4、米鹏*2
1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题,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2)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3)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解决人们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3整风运动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
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十九、全面深化改革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3、米鹏*4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
1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兵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二十、辛亥革命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3、米鹏*4
1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双方论战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式的发展。
2中国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2)主观原因: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表现: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
(3)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十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押题统计:肖秀荣*2、蒋中挺*3、米鹏*1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延伸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4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5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实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重要,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2)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二十二、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3、米鹏*2
1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办时间:2018年6月9日至10日
2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办地点:山东青岛
3主要成果
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未来五年实施纲要;安全合作推出新举措,批准了打击“三股势力”未来三年合作纲要等重要文件;经济合作注入新动力,通过多份务实合作文件发表关于贸易便利化的联合声明;人文合作取得新成果,对外交往开辟新局面。
4上海精神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5以《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构建起: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6习近平在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上,为“上海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
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和全球治理观
二十三、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4、米鹏*1
1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办时间:2018年9月3日至4日
2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办地点:北京
3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主题
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4中非双方一致同意: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5峰会务实成果最大的亮点:提出“把大行动”
6峰会召开的意义
为提升中非关系树立了新的宏伟目标;为加强中非合作开辟了新的上升通道;为深化南南合作扩展了新的广阔空间;为维护国际体系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7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意义
是造福中非人民的共同繁荣之路;是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自由通常之路。是言必行、行必果的务实合作之路;是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开放包容之路;
二十四、联系与发展 押题统计:肖秀荣*3、米鹏*2
1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3)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3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饿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4本质与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来呢西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
(1)本质和现象有区别: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
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
本质深藏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表面的、外显的,可以直接通过人的感官所感知。
(2)本质与现象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二十五、社会主义改造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2、米鹏*2
1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过度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过度性的社会形态。
(1)特点:带有过度性质的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主导)、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手工业改造的特点:
(1)党和政府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具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步骤。
(3)通过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使手工业者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二十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2、米鹏*2
1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时间:2018年11月5日至10日
2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地点:上海
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题:新时代,共享未来
4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意义
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
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二十七、马克思主义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3、米鹏*1
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其中,人民性是指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习近平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们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3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4新时代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八、总布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押题统计:肖秀荣*2、蒋中挺*1、米鹏*2
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3)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5)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3)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
A.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统筹①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②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③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④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⑤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B.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是最基本的民生。
C.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D.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国家安全需要,增强风险意识,坚持科技引领法治保障、文化支撑,推进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
E.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4)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
二十九、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 押题统计:肖秀荣*2、蒋中挺*1、米鹏*1
1生态文明的核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首要态度)、顺应自然(基本原则)、保护自然(重要责任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三十、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押题统计:肖秀荣*2、米鹏*2
1习近平强军思想
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 “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标志看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
2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
(2)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3)基本内容是:
A. 军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C. 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
D.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4)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事制度主要包括
A. 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
B. 实行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
D. 实行支部建在连上。
(5)强化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3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1)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
(2)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3)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4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1)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2)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3)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经
4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1)坚持全国一盘棋
(2)健全体制机制
(3)强化战略规划
(4)突出重点领域
(5)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三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 押题统计:蒋中挺*3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1)必要性:
A. 国情决定: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追,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B.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阻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C. 敌人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暖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2)可能性:
A.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平民地封建大国;(客现条件)是根本原因。
B. 农村深受多重压迫和剥削,经历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必备客观条件
C. 全国革命形式的继续向前发展(重要客观条件
D.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主观条件
E.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是前提和根本保证(重要主观条件
4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的建设是革命的战略阵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意义有:
A.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B.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C. 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
(1)必要性:
三十二、全面从严治党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2
1全面从严治党根本方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2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用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严复《救亡决论》喊出“救亡”的口号。
(2)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33、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十三、反侵略战争 押题统计:肖秀荣*2、米鹏*1
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1)严复《救亡决论》喊出“救亡”的口号。
(2)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三十四、坚持党的领导 押题统计:蒋中挺*1、米鹏*2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当时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
(2)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3)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民族人们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统揽伟大斗争(手段)、伟大工程(保障)、伟大事业(主题)、伟大梦想(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十五、全面依法治国 押题统计:肖秀荣*1、米鹏*2
11、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3)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
三十六、正确的人生观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1、米鹏*1
11、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3)一个人的需求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2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决定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1)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幸福是相对的,不是尽善尽美的。
(2)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追求德性和人格的高尚,注重追求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
(3)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理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打开考研帮解锁押题统计完整版
相关推荐
考研帮有押题完整版 打开 分享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