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说明:

考研帮对本专题基于对徐涛、肖秀荣、蒋中挺、米鹏等押题卷,共660道选择题进行统计分析,将各考点按照所押知识点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直击最热考点。

★★★★★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超过30次,★★★★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20—30次左右,★★★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15—20次左右,★★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10—15次左右,这么全、这么细的知识点梳理,此时不看更待何时!

一、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押题统计:徐涛*16、肖秀荣*13、蒋中挺*12、米鹏*11
1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
(4)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价值的存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二是这种属性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缺一不可。
2货币
(1)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劳动商品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4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价值规律自发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生产力发展;
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5计算公式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平均利润率
垄断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垫付总资本=劳动成本+生产资料成本
剩余价值总额=剩余劳动时间×每小时创造的新价值
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垫付总资本
6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5)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6)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7平均利润
利润平均化规律,反映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竞争和矛盾,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及压榨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资本家之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8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主要方面
9资本积累
(1)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2)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3)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4)资本积累后果: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级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5)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
(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
(7)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8)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的标志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1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
(1)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①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②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计算剩余价值率)
③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分配等理论奠定了基础。(生产价格理论)
11资本积累
(1)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
(2)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3)影响资本周转最关键的两个因素: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决定的。
(4)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13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
1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之所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是因为: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15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雇佣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16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7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②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
③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④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2)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表现
二、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押题统计:徐涛*16、肖秀荣*13、蒋中挺*12、米鹏*11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
区别: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从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相同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都属于唯物主义范畴,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坚持用辨证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唯心主义也有部分人坚持
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4物质根本属性及物质运动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4)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5)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条件: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规律
(1)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图和愿望而存在并发生作用
(2)规律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
(3)规律的必然性要通过具体的条件才能发生作用
7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是不断变化的,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8现象与本质
(1)假象是人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一种本质的表现形式。
(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3)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同时本质与现象也是对立的,有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9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10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特殊性
A含义: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B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③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1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要注重量的积累,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1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11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法律 押题统计徐涛*17、肖秀荣*5、蒋中挺*8、米鹏*3
1人权保障
(1)首要的最基本的人权是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最大的人权是人民幸福生活
(2)人权的法律保障
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重要条件)、行政保护(关键环节)和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2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1)权力行使的目的
(2)权力行使的限度
(3)权力行使的方式
(4)权力行使的程序
3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4宪法的重要性
(1)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2)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3)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
(4)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要求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前提。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迫切要求。?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7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
(2)法律至上的表现: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
8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
9法律义务的特点
(1)法律义务是历史的:受到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安全形势等因素的影响。
(2)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在履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一些特殊情形的出现而出现转化、派生或免除。
(3)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必须由具有法律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设定。
(4)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
1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法律制定(立法)
(2)法律执行(执法)
(3)法律适用(司法)
(4)法律遵守(守法)
11遵守法律
(1)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
(2)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个人行为,都以法律为依据,不违反法律规范
(3)在处理问题、作出决定时,要先问问在法律上“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否合法可行
(4)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法字当头,依法化解
12法律含义
(1)法律是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律所体现的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
(3)法律所体现的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13法律权利规范的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主要包括:
①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
②表达权,即政 治表达的自由;
③民主管理权;
④监督权等。
14人身权利
人身权利主要包括:
①生命健康权。生命权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全和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的权利。
②人身自由权。
③人格尊严权。
④住宅安全权也称住宅不受侵犯权。
⑤通信自由权。
15法律责任
公民未能依法履行义务,根据情节轻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包括:
(1)民事责任
(2)行政责任和
(3)刑事责任。
16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1)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3)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17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1)依据不同,法治以国家法律为基本依据;人治则是以个人能力和德行治国理政。
(2)方式不同,法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人治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
(3)价值不同,法治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人治是少数个人集权专断。
(4)标准不同,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人治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押题统计:徐涛*10、肖秀荣*6、蒋中挺*6米鹏*4(共计26次)
1新发展理念
(1)新发展理念重要性
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2)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创新动力、协调要求、绿色条件、开放必由、共享本质
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是:绿色发展
④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提高对外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参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⑤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3)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
① 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 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 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④ 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⑤ 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措施要求
①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②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内容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
③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针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④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①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②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③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措施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重要举措
①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②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③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④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三去一降一补”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隆成本、补短板
A去产能是指化解产能过剩
B去库存主要指化解房地产库存
C去杠杆是指降低长期性和系统性风险
D降成本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税就是其中的一项主要表现
4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1)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3)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5实体经济
(1)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2)发展实体经济措施
①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
②符合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客观要求
③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是发展先进制造业
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必须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
(2)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
(3)要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
(4)要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要素平等交换。
7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1)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度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2)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基本建成
8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9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 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 ,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押题统计:徐涛*8、肖秀荣*7、蒋中挺*4、米*6(共计25次)
1全面深化改革
(1)全面深化改革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②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③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5)对外开放的原则: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权利。
(6)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措施
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④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
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⑥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
(7)全面开放新格局
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工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8)全面深化改革意义
①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②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③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
④关系党的执政基础
2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
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前提;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5)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的重点规范和约束公权力。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内涵:“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
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可持续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2)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3)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就要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脱贫攻坚
(5)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A重点是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
B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C是为了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坚持科学发展;③坚持深化改革;④坚持依法治国;⑤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⑥坚持党的领导。
4全面从严治党
(1)党的基础性建设:思想建设。
(2)党的根本性建设:政治建设。
(3)党的建设的手段: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4)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
(5)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①十九大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6)全面从严治治党永远在路上
①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③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⑤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押题统计:徐涛*14、肖秀荣*3、蒋中挺*5、米*2(共计24次)
1金融资本
(1)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2)途径包括: ①金融联系、②资本参与、③人事参与。
2金融垄断资本
(1)重要制度条件: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
(2)金融垄断资本发展所带来的结果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经济过度虚化,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3)主要途径和形式:金融寡头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
(5)微观规制
4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5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
(1)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
(2)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3)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
(4)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
(5)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
(6)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6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1)经济发展“失调”
(2)政治体制“失灵”
(3)社会融合机制“失效”表现极端思潮抬头;社会流动性退化;社会矛盾激化。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8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原因资本主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9资本主义的自身局限性的表现: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无法通过制度的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2)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3)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10当代资本主义
(1)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
①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②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便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
③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②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没有改变;
③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没有改变
11垄断资本家获得垄断利润主要是凭借垄断地位
12垄断价格
(1)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
(2)垄断价格是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旨在保证其获得最大利润的价格,但不能完全背离商品的价值
(3)垄断企业获得的高额利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凭借其垄断地位对非垄断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侵占而获得的,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仍然一致。
13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1)借贷资本输出(2)生产资本输出(3)商品资本输出
14国际垄断同盟
(1)国际垄断同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以便在世界范围形成垄断,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2)国际垄断同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
七、道德 押题统计:徐涛*8、肖秀荣*3、蒋中挺*7、米鹏*5(共计23次)
1道德的起源
(1)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劳动
(2)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社会关系
(3)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
2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在本质上知行合一。道德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并以理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
3道德的功能
在道德功能系统中,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
4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①道德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③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5中国革命道德
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革命道德的灵魂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也是革命道德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根本分界线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当代价值: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6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7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诚实守信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准则。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2.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落脚点,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状况,最终都是以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德的养成上。
3.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的方法;省查克己的方法;慎独自律的方法;知行合一的方法;积善成德的方法
4.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5)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4.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精神是精髓。
八、创建人民民主专制的新中国 押题统计:徐涛*6、肖秀荣*8、蒋中挺*5、米鹏*2(共计21次)
11949 年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议内容*
(1)夺取民主革命全国胜利的方针
(2)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3)提出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4)提出“两个务必”,是指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原因
(1)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和官员贪污腐败,已严重丧失人心,这是最主要原因
(2)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人民渴望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
(3)国统区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商业破产,工农业生产萎缩,人民财富遭到洗劫
3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原因
中国民主党派的主张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
4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1946年月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的不同之处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
5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的文献是:《对时局的意见》
6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巨任务
(1)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全结束
(2)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
(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企图搞垮中华人民共和国
(4)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经受住新的执政考验
①执政的考验;②接管城市的考验;③生活环境的考验。
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3)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9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1949年9月21 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个历史性文件。
(2)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九、历史唯物主义 押题统计:徐涛*6、肖秀荣*4、蒋中挺*8、米鹏*2(共计20次)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意识
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2)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4)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
①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任意改变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也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2)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3)科技革命是有力杠杆
6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2)对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表现为:
①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②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③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了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8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9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2)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3)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普通个人,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11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十、认识与实践 押题统计:徐涛*5、肖秀荣*3、蒋中挺*7、米鹏*4(共计19次)
1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3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包含的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着真理的绝对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转化的
(4)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真理有待扩展、深化和发展
(5)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6)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6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1)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知道实践取得成功。
7实践的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
8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他们是性质对立的两种认识。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只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押题统计:徐涛*7、肖秀荣*7、蒋中挺*2、米鹏*1(共计17次)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其中,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在于: 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3)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1)源自
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
(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
①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④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⑤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最基本的体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点
(1)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
(3)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4)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
(5)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5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作为中心环节的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
6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措施
(1)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3)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4)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2)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3)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9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1)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2)体现到党和国家各方面治理活动和工作上来
(3)体现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10《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措施:
A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
C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
D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实践
E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
十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押题统计:徐涛*11、肖秀荣*4、蒋中挺*1米鹏*2(共计18次)
1土地革命
(1)“左”倾错误*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原因有:
①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②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主要原因是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红军反“围剿”作战的重大挫败是党内“左”倾错误的结果
(2)《兴国土地法》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1)原因
间隙和可能:近代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统治薄弱环节
②客观条件:全国革命形式继续向前发展
③坚强后盾: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④群众基础: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且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
(2)初步形成
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3中国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1)近代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人民的革命愿望强烈,群众基础好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4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3)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4)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5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6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7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1)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3)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4)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8整风运动
(1)整风运动的历程:1941 年 5 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学风问题),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 年 2 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演讲,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2)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最主要的任务
9遵义会议
1935年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十三、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潮流 押题统计:徐涛*5、肖秀荣*4、蒋中挺*4、米鹏*1(共计14次)
1李大钊著作
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明确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式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
2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3)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4)历史特点
①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②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5)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①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群众基础)
②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③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
(1)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使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③由于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2)弱点
①忽视了封建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
②形式主义地看待问题
③没有找到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
(3)特点:
①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客观上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②批判孔学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切中时弊的
(4)对资本主义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的原因
①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③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主要是由三种人组成的,其主体部分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先驱者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周恩来:其主体部分
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
十四、 十九届四中全会★★ 押题统计:徐涛*4、肖秀荣*3、蒋中挺*3米鹏*5(共计15次)
1会议公报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显著优势
(1)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2)十九届四中全会,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中在第一位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3总体目标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
(1)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2)二〇三五,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5工作要求
(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2)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5)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6)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8)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9)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11)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①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②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③要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
(12)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十五、党的领导 押题统计:徐涛*1、肖秀荣*7、蒋中挺*3、米鹏*1(共计12次)
1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1)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
(2)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
(3)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
(4)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其中,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
(2)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3)党以自身优势引领和锻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4)党的自身优势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效发挥
3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体现是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4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原因
(1)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
(2)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3)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
7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贯穿其中所有建设的是:制度建设
8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2)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3)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4)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9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2)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十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押题统计:徐涛*5、蒋中挺*5、米鹏*2(共计12次)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党的历史上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上的错误观点:
“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只看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混淆了二者的区别;
“右”的“二次革命论”:只看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3党的最低纲领
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
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的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
5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1)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2)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3)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看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三大法宝关系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8统一战线
(1)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①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
②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釆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
(2)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联合统一 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十七、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押题统计:徐涛*7、肖秀荣*2、蒋中挺*3(共计12次)
1洋务运动
(1)我国近代第一所培养海军人才的学校是:福建船政学堂
(2)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3)国内最大的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最早的军工厂:安庆内军械所
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4)失败标志:甲午战争的失败
(5)失败的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
2维新运动
(1)维新派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2)近代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在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意义
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3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
(1)对帝国主义存在感性认识和排外主义的错误
(2)曾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
(3)有许多迷信、落后倾向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
(1)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2)农民阶级虽然是主要受压迫者和反抗者,但农民阶级自身不能担负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3)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5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6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十八、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押题统计:徐涛*7、肖秀荣*1、蒋中挺*4(共计12次)
1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
(1)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3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可能建立的原因
(1)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是要抗日的
(2)民族资产阶级有抗日的可能性;
(3)亲英美派的地主买办阶级有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3)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是国际条件。
5 1937 年洛川会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抗战,反对片面局部抗战路线”。
6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而且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为盟军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为创建联合国和建设战后国际新秩序做出历史性贡献。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7百团大战
(1)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抗日作战方式。
(2)1940年的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
8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1939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的口号有: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9重要战役
(1)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
(2)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正面战场)
(3)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 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
10三个阶段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1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三三制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
十九、辛亥革命 押题统计:徐涛*5、肖秀荣*1、蒋中挺*4、米鹏*1(共计11次)
1三民主义学说
(1)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2)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民族主义”的缺陷:
①放走了中国人民的首要的、最大的敌人——帝国主义
②放松了对汉族封建势力的警惕,导致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反扑
具有相当程度的软弱性
(3)民权主义: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
(4)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
4辛亥革命后期挽救共和制度的努力
(1)1913 年宋教仁被杀后,孙中山“二次革命”。
(2)1914 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斗争。
(3) 1915 年护国运动,袁世凯取消帝制。
(4) 1917 年孙中山反对段祺瑞北洋政府而发动的护法运动(因缺乏群众号召力而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辛亥革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2)主观原因: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表现: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过的方案不能救中国,现今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二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押题统计:蒋中挺*6米鹏*4(共计10次)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 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2.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2)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3)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4)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台湾问题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2019年1月2日,中央隆重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提出:
第一,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
第二,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和平统一,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第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第四,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
第五,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
打开考研帮解锁押题统计完整版
相关推荐
考研帮有押题完整版 打开 分享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