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说明:考研帮对政治权威名师肖×、蒋×、徐×、20×20×、陆×等押题卷,共693道选择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所预测知识点频次进行排序,梳理出最精华内容供大家背诵。

TOP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蒋*17、肖*20、徐*22、陆*13,共计72次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贯彻新发展理念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其主要任务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4、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文化强国

(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五)建设美丽中国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TOP2、资本主义本质及规律

蒋*10、肖*8、徐*17、陆*11,共计46次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

4、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价值的存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二是这种属性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缺一不可。

(二)货币

1、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四)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内容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五)计算公式

1、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2、垄断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3、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垫付总资本=劳动成本+生产资料成本

5、剩余价值总额=剩余劳动时间×每小时创造的新价值

6、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垫付总资本

(六)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5、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6、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七)平均利润

利润平均化规律,反映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竞争和矛盾,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及压榨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资本家之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八)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1、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主要方面

(九)资本积累

1、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2、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3、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4、资本积累后果: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级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5、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

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

7、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8、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的标志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

1、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3、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计算剩余价值率)

4、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分配等理论奠定了基础。(生产价格理论)

(十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1、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

2、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3、影响资本周转最关键的两个因素: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十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决定的

4、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十三)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计算剩余价值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生产价格理论)

(十四)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之所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是因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十五)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雇佣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十六)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十七)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2、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表现

其他共14个考点预测排序

TOP3、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17、肖*20、徐*22、陆*13,共计72次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

1、区别: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从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相同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都属于唯物主义范畴,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三)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四)物质根本属性及物质运动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4、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5、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条件: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六)规律

1、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图和愿望而存在并发生作用

2、规律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

3、规律的必然性要通过具体的条件才能发生作用

(七)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是不断变化的,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八)现象与本质

1、假象是人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一种本质的表现形式

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3、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同时本质与现象也是对立的,有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九)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十)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有特殊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十一)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要注重量的积累,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十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十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TOP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6、肖*15、徐*11、陆*13,共计44次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二)全面深化改革

1、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2、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三)全面依法治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怎样坚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四)全面从严治党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2、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與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意危脸、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

3、“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

4、“全面”是基础,“严"是关键,“治”是要害

5、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6、党的十九大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7、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8、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

TOP5、法律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5、肖*4、徐*14、陆*8,共计31次

(一)人权保障

1、首要的最基本的人权是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最大的人权是人民幸福生活

2、人权的法律保障

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重要条件)、行政保护(关键环节)和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二)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1、权力行使的目的

2、权力行使的限度

3、权力行使的方式

4、权力行使的程序

(三)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

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四)宪法的重要性

1、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2、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3、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

4、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要求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前提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迫切要求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七)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

2、法律至上的表现: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

(八)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

(九)法律义务的特点

1、法律义务是历史的:受到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安全形势等因素的影响

2、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在履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一些特殊情形的出现而出现转化、派生或免除

3、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必须由具有法律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设定

4、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

(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十一)遵守法律

1、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

2、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个人行为,都以法律为依据,不违反法律规范

3、在处理问题、作出决定时,要先问问在法律上“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否合法可行

4、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法字当头,依法化解

(十二)法律含义

1、法律是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律所体现的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

3、法律所体现的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十三)法律权利规范的政治权利

(十四)人身权利

1、生命健康权。生命权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全和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的权利

2、人身自由权

3、人格尊严权

4、住宅安全权也称住宅不受侵犯权

5、通信自由权

(十五)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1、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3、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TOP6、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7、肖*6、徐*13、陆*5,共计31次

(一)金融资本

1、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2、途径包括: 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

(二)金融垄断资本

1、重要制度条件: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

2、金融垄断资本发展所带来的结果: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经济过度虚化,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3、主要途径和形式:金融寡头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

5、微观规制

(四)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贸易的全球化

金融的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五)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

1、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

2、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3、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

4、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

5、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

6、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1、经济发展“失调”

2、政治体制“失灵”

3、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的表现:极端思潮抬头;社会流动性退化;社会矛盾激化

(七)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原因

资本主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九)资本主义的自身局限性的表现: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无法通过制度的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2、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3、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十)当代资本主义

1、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

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便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

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没有改变

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没有改变

(十一)垄断资本家获得垄断利润主要是凭借垄断地位

(十二)垄断价格

1、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

2、垄断价格是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旨在保证其获得最大利润的价格,但不能完全背离商品的价值

3、垄断企业获得的高额利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凭借其垄断地位对非垄断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侵占而获得的,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仍然一致

(十三)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1、借贷资本输出

2、生产资本输出

3、商品资本输出

(十四)国际垄断同盟

1、国际垄断同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以便在世界范围形成垄断,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2、国际垄断同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

TOP7、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10、肖*7、徐*11、陆*2,共计30次

(一)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点

(二)实践的基本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三)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五)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包含的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着真理的绝对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转化的

4、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真理有待扩展、深化和发展

5、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6、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1、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知道实践取得成功

(七)实践的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

(八)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他们是性质对立的两种认识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只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TOP8、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8、肖*5、徐*4、陆*4次,共计21次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任意改变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也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2、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3、科技革命是有力杠杆

(六)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2、对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表现为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了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八)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九)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

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

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十)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2、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3、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普通个人,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十一)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TOP9、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5、肖*6、徐*6、陆*3,共计20次

(一)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

1、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三)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可能建立的原因

1、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是要抗日的

2、民族资产阶级有抗日的可能性

3、亲英美派的地主买办阶级有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3、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是国际条件

(五)1937 年洛川会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抗战,反对片面局部抗战路线”

(六)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而且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为盟军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为创建联合国和建设战后国际新秩序做出历史性贡献。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七)百团大战

1、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抗日作战方式

2、1940年的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

(八)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1939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的口号有: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九)重要战役

1、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

2、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正面战场)

3、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 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

(十)三个阶段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十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三三制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

TOP10、弘扬中国精神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7、肖*3、徐*3、陆*3,共计16次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古代精神传统

2、革命精神传统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民族复兴不仅表现为经济腾飞,更要有中国精神的振奋和彰显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1、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2、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3、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四)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1、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2、增强国防意识

3、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

TOP1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4、肖*3、徐*7、陆*1,共计15次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提出:六届六中全会确立

(二)形成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1、必然性(为什么必须走这条路)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必须发动武装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的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联合农民

2、可能性(为什么可以走这条路)

缝隙和可能: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群众基础: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客观条件: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坚强后盾: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主观条件: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三)内容及意义

1、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2、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TOP12、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3、肖*3、徐*2、陆*3,共计14次

(一)三民主义学说

1、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2、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3、民权主义: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

4、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

(四)辛亥革命后期挽救共和制度的努力

1、1913 年宋教仁被杀后,孙中山“二次革命”

2、1914 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斗争

3、1915 年护国运动,袁世凯取消帝制

4、1917 年孙中山反对段祺瑞北洋政府而发动的护法运动(因缺乏群众号召力而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六)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2、主观原因: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表现: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过的方案不能救中国,现今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TOP13、对国家早期出路的探索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5、肖*1、徐*5、陆*1,共计10次

(一)洋务运动

1、我国近代第一所培养海军人才的学校是:福建船政学堂

2、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3、国内最大的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最早的军工厂:安庆内军械所

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4、失败标志:甲午战争的失败

5、失败的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

(二)维新运动

1、维新派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2、近代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在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意义: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

1、对帝国主义存在感性认识和排外主义的错误

2、曾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

3、有许多迷信、落后倾向

(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

1、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新三民主义:

2、农民阶级虽然是主要受压迫者和反抗者,但农民阶级自身不能担负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3、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五)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六)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TOP14、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点击下拉查看预测频次及知识点

蒋*2、肖*3、徐*3、陆*2,共计10次

(一)新文化运动

1、口号:民主和科学

2、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的和文化的条件

3、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二)五四运动

发生条件:

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党的创建及其意义: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四)中国革命的新局:国共合作

正式形成标志: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新三民主义:

1、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

2、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3、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五)大革命

含义: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加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失败标志:

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

2、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经验教训:

1、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2、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4、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

去考研帮查看更多押题统计

前往考研帮App,免费阅读全文

更多完整版预测内容,可在考研帮App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