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政治 > 复习经验

【精品原创】从“工资的本质”角度理解马经系列考点

  马经其实不难,只要找到相应的切入点,从“工资的本质”出发,是理解马经系列考点的一个重要途径。
  1、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模糊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当代,工人实际工资呈不断提高趋势,但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上面两段只是直接的关于工资的本质的考点,其实“工资的本质”在马经中是一个贯穿性的知识点,马经就是要说明剥削的秘密,而“剥削”只能来自工人的剩余劳动,利润是资本家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支付工资)带来的,而不是不变资本带来的。
  3、工人要顺利得到工资,商品就需要销售出去,这个涉及到商品的交换,也就是商品的价值的实现。
  4、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5、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为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这个,也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
  6、在资本主义雇佣制度下,工人出卖它的劳动力商品(而不是劳动)获得工资,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7、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8、剩余价值又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还有超额剩余价值。
  9、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简单再生产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0、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命运。
  11、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注:本文为考研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考研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考研网政治原创精品文章推荐汇总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