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政治 > 复习经验

2019考研政治思修部分纯知识点(下),看会这些就足够

  摘要:考研政治里的思修部分相对其他部分算是比较简单又好理解的部分,因此很多人不够重视,其实正是因为简单才更应该将分数牢牢把握住!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看教材总结知识点太费时间了,不用担心,帮帮已经为大家整理了一份2019考研政治思修部分纯知识点汇总!这次是下集啦,文末会有上集链接的奥~

  十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①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②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③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3.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十分重要和紧迫,因为:

  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

  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实现祖国的统一,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要靠发展。

  ③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

  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这一路线有四个方面的完整内容:①中国共产党市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全国各族人民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主体。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④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命运。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1)改革的性质:改革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首先,改革是对旧体制根本性的变革。其次,改革是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的全面改革。再次,改革引起每个人社会生活、利益格局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四)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前,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对外开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又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2)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十三、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社会主义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形态、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差别状况、经济政治体制、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实现目标等方面。从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从实现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的初始阶段。

  决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主要因素:

  ①以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地位的确立。其中决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最主要的因素,是公有制在社会经济中居主体地位。

  决定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

  ①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

  ③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认清中国的实际,最重要的是认清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也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基本问题的根据。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四、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依据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1、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必然结果。

  2、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闭关自守。困难和问题:资金、科学技术、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

  3、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全方位: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多层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

  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2001年12月,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环境与生态安全。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4、正确处理好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十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原因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2、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

  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由于在思想上没有摆脱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束缚。

  当时提出的改革措施至多只是加强一些市场调节的力度和作用,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总的框架。此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发展,这种探索没有也不可能继续得到前进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在实践上为发展商品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实践的发展要求在理论上实现创新,以更好地推进改革深入发展。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1979年,他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不搞市场经济,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开始是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一提法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总体框架不变,但它允许市场调节存在和发挥作用,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虽然它同时还强调,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这种突破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这些提法的演变可以看出,改革的实践是在不断提升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实践中越来越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1987年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

  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活动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已超过了计划调节。如何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使之得到更快的发展,理论上需要有新突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实践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十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

  3.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3.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二)多种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2.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些提法的变动,反映了分配理论在解决利益分配和收入差距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3.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十八、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2.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统筹区域发展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十九、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

  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二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一样,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温馨链接2019考研政治思修部分纯知识点(上),看会这些就足够

  (实习小编:加油猪)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