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专业课 > 复习经验

2016考研历史学:多极化的世界考点笔记

  摘要:多极化的世界是考研历史学的一大考点,其中的考点纷繁复杂,复习时一定要牢牢把握,认真复习。下面分享一位历史学大神整理的多极化世界的笔记,快来查缺补漏吧。

 

  ▶日本
  吉田茂主义:二战后日本首相吉田茂提出的一系列思想,是日本战后的重要思想,传统保守主义在战后日本的载体就是吉田茂主义。主要内容:在国内政治上尊崇皇室,推崇日本的传统和历史,反苏反共,主张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推行经济中心政策;在国外政治上则奉行商人式的国际政治理念,坚持防卫力渐增论,反对大规模重整军备,实行对美一边倒的实用主义外交战略,是主导战后日本发展轨迹的主流派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劳色彩和实用主义特征,对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印度
  尼赫鲁执政时期(1947—1964):1949年印度通过新宪法,实行单一特征的联邦制,强调中央集权,极力消除英国“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后果,设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是最高行政机构。尼赫鲁任总理,是实际的执政者,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1947年尼赫鲁成立了以他为首的经济规划委员会,1952年公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1956),任务是恢复经济。“一五期间”开始土地改革,主张在印度建立混合经济,使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1955年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决议,印度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共产党国家所奉行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而是要通过民主手段建立一个“福利国家”。1962年挑起中印边界战争。1964年在抑郁中病逝,继任总理夏斯特里于1965年挑起第二次印巴战争,使国内经济危机更加严重,1966年夏斯特里突然病逝,全面调整印度经济的重任落在尼赫鲁女儿英迪拉·甘地的肩上。

  尼赫鲁主义: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创立的思想体系。1944年尼赫鲁在监狱中写了《印度的发现》一书,指出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作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认为独立后的印度在领域上应继承英国在次大陆的殖民统治,他的民族主义包含一种大国扩张主义的危险因素,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提出“解决世界和印度问题的唯一钥匙在于社会主义”,其思想和甘地主义有许多的不同之处。认为印度政治运动的最后目标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的独立。

  《印度的发现》:印度总理尼赫鲁撰写的关于印度独立和建国的著作。1944年尼赫鲁于狱中写成此书,指出“在印度民族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能有最后的和平,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作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消失匿迹”主张印度政治运动的最后目标是完全的独立,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主张各种反帝力量的联合和合作,尼赫鲁表示“我不喜欢共产主义者”,但认为“解决世界和印度问题的唯一钥匙在于社会主义”。该书构成尼赫鲁主义的主要内容,指导了印度独立后的建国。

  英迪拉·甘地执政时期(1966—1984):首先实行农业发展新战略,“绿色革命”:即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良种,改良耕作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大量使用化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同时发展农业科研教育事业。主持制订了“四·五”(1969—1974),“五·五”(1974—1979)计划,使公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十点纲领”:为了避免农民进一步两极分化,1967年国大党全国委员会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政策”的决议,又称“十点纲领”,强调国有化和建立粮食平价分配系统,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万家“平价店”,掌握生活用品的销售,以制止垄断和权力集中。

  1969年国大党分裂,形成了英迪拉派和组织派,英迪拉派又两次分裂,1979年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仅执政29个月下台,1980年英迪拉·甘地再次执政,制定了“六·五”(1980—1985)计划,加强公营经济的同时,放宽对私营经济的管制,1984年英迪拉·甘地被锡克教徒暗杀。

  拉杰夫·甘地执政时期(1985—1991):从尼赫鲁时代积累下来的大量问题一并留给了拉杰夫,如: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两极分化严重,贫困,失业问题严重等,此外与邻国的关系也不正常,其制定“七五”计划,1991在泰米尔纳德邦遇刺身亡。

  ▶印度尼西亚
  苏加诺主义:印度尼西亚国民党创始人之一苏加诺创建的思想体系。1941年他写了《苏加诺谈苏加诺》,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混合体,提出了“纳沙贡”思想(纳沙贡是印尼语,是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略缩语)主张三种力量的团结和合作。1945年6月提出了“建国五原则”或“五基”,认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相互制约的,民族主义如果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可以避免西方社会的许多弊端,最后他将“五基”归纳为“互助合作”,这一思想一直是印度尼西亚独立和建国的指导思想。

  ▶中东地区
  贝福尔宣言:1917年英国发表的支持犹太人复国主义的宣言。根据宣言:要在英国占领的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并吸引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移居到这里,委任统治当局奉行“扶犹排阿”政策,唆使犹太资本家排挤阿拉伯人的手工业和工商业,掠夺阿拉伯人的土地,犹太人还建立地区武装,致使阿以之间的流血冲突不断发生。

  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20世纪早期起在阿拉伯世界兴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1940年留学巴黎的米歇尔·阿弗拉克和律师萨拉赫丁·比塔尔筹建阿拉伯复兴党,发表了《阿拉伯的统一高于社会主义》的小册子,提出了“复兴阿拉伯”,“阿拉伯社会主义”等口号,召开党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该党的基本理论和政治原则,在阿本土内实现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自由,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公正的,理智的社会主义”,这是一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以伊斯兰教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被概括为“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1950年与阿拉伯社会党合并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该党是泛阿拉伯政党,在多国设有支部,在阿拉伯世界有广泛的影响。

  伊朗白色革命:自1962年起伊朗人民在国王巴列维的领导下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因为这是不流血的革命故称“白色革命”或“国王与人民的革命”,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土地改革;实行森林,牧场,水利,石油,矿产资源自由化;大力开采石油天然气;出售国营企业股票,劳资分享企业利润;修改选举法,实行普选,妇女享有选举权;兴办教育,建立农村扫盲队,医疗队,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改革确实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巴列维把经济建设摊子铺的过大,带来一系列问题,进而招致反对派的不满,政权为霍梅尼所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

  伊斯兰革命:伊朗霍梅尼领导的反对国王现代化改革,要求建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国家的运动。国王巴列维的“疯狂现代化改革”引起了各界的普遍不满,1975年他又宣布取消一切政党,实行一党专制,这促使了反对派的联合,反对派中又以霍梅尼领导的毛拉集团势力最强(毛拉即伊斯兰学者),霍梅尼1974年流亡埃及时写了《伊斯兰政府》的小册子,阐述了一整套原教旨主义的理论,1977年向国内的学生和信徒发出反对国王的“圣战”指示,1979年国王外逃,霍梅尼回国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古兰经》和《圣训》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全面恢复伊斯兰传统,外交政策方面,奉行先打击美国,后惩罚苏联的政策,属出革命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石。

  巴解组织:以阿拉法特为首在巴勒斯坦成立的秘密组织。1959年阿拉法特与加沙地带的一些巴勒斯坦青年秘密组成“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是阿拉伯文“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三个词的词首发音),主张通过武装斗争在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不分宗教信仰和排除种族歧视的民主国家。1964年在耶路撒冷城东城区举行巴勒斯坦国民大会,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标志了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恢复民族权利的斗争已经进入有组织,有领导的阶段,以色列为了摧毁巴解组织,先后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1988年阿拉法特宣告巴勒斯坦国成立,1991年巴以举行中东和平会议,但和平只是暂时的,巴解组织仍是影响该地区的重要力量,巴以冲突时断时续。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是阿拉伯联盟对以色列发动的圣战。1948年5月14日,根据联合国相关决议,以色列国宣布成立,阿拉伯人认为“在阿拉伯区域内建立一个异教徒国家是对阿拉伯人的侵略行为”。5月15日,由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向以色列发动“圣战”,战争初期,以色列频频失利,在美国的援助下,以色列军实力大增,1949年2月4日迫使埃及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联盟其他国家也先后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这场战争使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80%的地区并占领了耶稣撒冷新城区。此后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问题,便成为中东问题的核心。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为了维持自己在苏伊士运河的利益而联合以色列挑起的对埃战争。埃及7月革命后,纳赛尔政府想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利用运河的收益建水坝,就此与英国谈判,英国一方面承诺从运河撤兵,另一方面却联合法美要将运河国际化,计划破产后,英法联合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挑起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人民奋勇抵抗,阿拉伯国家断绝对英法的石油供应,苏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站在反对英法的立场,11月22日英法撤军,以色列军退至1949年停火线,埃及人民收回了运河主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以色列自苏伊士战争失败以来,一直耿耿于怀,便在美国的支持下,积极扩军备战,1967年6月5日拂晓,以色列出动大批飞机对埃及实行闪电式袭击,此时埃及由于轻信苏联“决不坐视”的诺言而放松了警惕,战争一开始作战飞机就损失了3/4,一天之内,埃及,叙利亚,约旦的空军基本上被摧毁,以色列军势如破竹,6月11日停火,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战后苏联为了讨好阿拉伯世界,宣布与以色列断交,对阿拉伯国家加紧渗透。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或“赎罪日之战”,“六?五战争”以后阿拉伯国家一致决议采取共同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收复被占领领土。苏美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极力在中东维持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埃及继任总统萨达特决定打破这种僵局。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军队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在美国的帮助下开始反攻,10月22日,交火双方接受联合国决议停火,此后两年,经过一系列谈判,埃及和叙利亚收回了部分被占领区。十月战争后,阿拉伯诸国纷纷运用石油武器支持埃叙联军,导致了西方的石油危机,美国借此充当调停人,引起了阿拉伯联盟内部的分歧。

  黎巴嫩战争:1982年以色列为了摧毁巴解组织对黎巴嫩发动的战争。1976年叙利亚以调整黎巴嫩的教派纷争为由作为阿拉伯维和部队长期驻黎,以色列认为叙军驻黎对其构成了威胁,为了摧毁巴解组织领导机构和军事基地,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战争。1982年6月4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被恐怖分子杀害为由,出动空军轰炸在黎巴嫩的巴解基地,8月19日黎以达成了停火协议,巴解撤出黎巴嫩和部署多国部队的协议,此期间,以军还同驻黎叙军发生了激战,直到1985年才撤离黎巴嫩,但仍在黎南部保留安全区,不时派兵北犯。

  沙漠风暴:1991年1月17日凌晨,停泊在海湾地区的美国军舰奉命向伊拉克的防空阵地,雷达基地发射了百余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实施“沙漠风暴”的行动,海湾战争爆发。在此后的38天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利用自己的海空优势和高技术优势,对伊拉克进行持续的空中打击,伊拉克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瘫痪,伊军全线溃败。2月28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停止战斗,海湾战争结束,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阵亡340人的代价取得对伊拉克的绝对胜利。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