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大学还在懵圈?
各位萌新,你是否也一边期待着未来的大学生活,一边又隐隐忧虑着毕业后的去向?
不想太快进入社会,担心就业的大环境不好,或者有志于更高层次的科研学术道路......那么,选择考研,继续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是不错的选择。
01
考研是什么?
考研全称“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是从本科阶段进入研究生阶段的考试。它是类似高考的全国统一招生入学考试,让你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或专业深造。
萌新必看考研Q&A
学硕VS专硕
硕士研究生有两种类型,分为学术型硕士(即学硕)和专业型硕士(即专硕)。
学硕:
侧重学术研究,适合想读博、进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同学;
学制一般3年,学费较低(8000元/年左右)。
专硕:
侧重实践应用,适合想快速就业的同学(如金融、法律、教育等);
学制2-3年,学费较高(1万-10万+/年,尤其MBA等)。
Tip:目前专硕扩招趋势明显,竞争压力可能小于学硕!
A区 vs B区
国家将研究生院校所在地分为A区和B区两类,并分别划定不同的考研分数线。由于A区院校都位于21个经济发达的省市,院校数量、招生报考人数、教育资源比B区多,考研分数线也更高,竞争更为激烈。
考研有限制吗?能报几个志愿?
应届生/往届生均可报考(专科需毕业满2年且符合附加条件),类似高考可以选择复读,考研如果成绩未达预期也可以选择“二战”。
部分专业限制跨专业考研(如临床医学、法律硕士法学)。
考生只能填报 1个院校+1个专业(如清华计算机),无法平行志愿;若未被录取,可参与调剂(但调剂机会少且竞争激烈)。
02
考研考什么?
考研与高考不同,分为初试(笔试)和复试(通常为面试)两个环节。
初试
初试是笔试环节,一般考四门科目,通常为每年12月下旬进行,时间为2-3天。
政治
全国统考,统一命题。除了管理类相关的7个专业,剩余所有专业在初试中都要考政治,满分100分。
英语
不管什么专业,英语都是必考科目。分为英语一和英语二,一般来说学硕考英语一,难度较高。专硕考英语二,相对简单。总分都是100分。
数学
部分专业需要考,通常来说是理工科和经济学等专业。统考分为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还有396经济类联合统考,难度从左到右依次递减,满分150分。
专业课
通常为各院校自主命题。经管和法律等部分专业为全国统一命题。
复试
各个学校自己安排复试的时间、内容、形式,一般是从三月下旬开始。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专业课笔试和面试。笔试一般1-2个小时,面试20分钟左右,会考察专业课知识、英语口语、综合素质等。
考研的最终总成绩,是按照一定比例将初试和复试的分数加起来的综合成绩。
03
考研初试的5条线?
国家线
基本分数线,国家线是参加复试的门槛线,也是院校复试分数线的标准线,不能低于国家线。过了国家线才有机会进入考研复试环节,否则视为考研失败。
单科线
英语、数学、政治等各科的分数线,需要总分和单科线都过线才可以进入复试。
自划线
有34所学校可以自主划定进入复试的分数线。这34所学校均为985高校,因此通常来说其复试分数线会高于国家线。但因为不用参考国家线,可能出现个别专业复试分数线低于国家线的情况,且自划线可能早于国家线公布。
以下为34所自划线院校:
校线
各大招生学校参考国家线划出的学校线,供本学校各个学院划线。
院线(专业线)
学院参考校线划出学院线,过了学院线方可参加复试。如果过了国家线,却没有达到所报考专业的院线,可以申请调剂。
04
为什么要考研?
职业竞争力
许多高薪行业(如互联网、金融等)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相比本科生,硕士更受到大公司的青睐。
一些薪资高、前景好的黄金岗位,只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开放。比如银行总部管培生、互联网大厂核心技术岗、券商行业研究员等岗位。
并且多了2-3年的学习时间,研究生有充足时间去充实自己、扎实专业知识,更为开阔的眼界和格局都让其在校招中占据更大优势。
公考优势
岗位选择更多
研究生报考公务员,首先岗位选择更多,所受限制少,上岸几率大。研究生不仅可以报考要求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岗位,也可以报考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相比本科生来说,选择范围更广、机会更多。
有一些省级、市级部门遴选考试中,报名条件大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本科生的机会有限。
且研究生考公务员大多不受地域限制,而本科生会限制报考生的户籍。
晋升速度更快
研究生在晋升、晋级等方面均要比本科生起点高、速度快。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按副主任科员定级,而本科生只能定级到科员。从职位的层级就可以看到二者的差距。
研究生的级别更高,会享受比较好的待遇,除了工资待遇更好,一些工作岗位承诺为研究生人才提供丰厚的住房补贴、安排落户等。
转换发展方向
如果你对本科专业缺乏兴趣,或发现职业规划与当前专业不匹配,考研是你重新规划人生方向的“黄金跳板”。
考研允许跨专业报考(除部分医学、艺术等特殊专业),是打破专业壁垒的好机会。许多专业甚至更青睐跨考生。例如:
理工科转热门领域: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学生,可跨考计算机、人工智能、金融工程;
文科生拓宽赛道:英语、历史专业学生,可转向法律硕士(非法学)、新闻传播、心理学等;
冷门专业突围:通过考研切入高需求赛道,如环境科学转新能源、传统工科转集成电路。
总之考研是一次成本更低的“重启人生”机会。相比职场转行的艰难(需从零积累经验且缺乏学历背书),考研能让你通过2-3年的研究生学习,系统性构建新领域知识体系,并获得院校资源、实习机会和应届生身份,大幅降低转行门槛。
最具性价比的升学选择
如果有大学毕业后进一步读研深造的意向,那么基本逃不过这三种选择:保研、留学以及考研。
其中保研需要“持续优秀”,留学需要“经济底气”,而考研则是更加 “低门槛、高回报”的升学选择,尤其适合想通过努力改变现状的普通学生。
经济成本更低,普通人也能抓住机会
保研看似“免费”,实则隐性成本高——需从大一开始卷绩点、竞赛、科研,甚至高价购买论文辅导或竞赛培训;
留学的经济成本则更惊人,英美留学年均花费30万+,且受汇率、政策影响大,而国内研究生学费年均8000-15000元,还可申请奖学金、助研津贴;
而考研的主要支出为复习资料和课程(约数千元),备考期间仍可享受校内低价食宿,经济压力远小于其他升学路径。
门槛更灵活,用一年冲刺逆袭
考研不强制要求四六级、本科绩点、论文或竞赛经历(部分顶尖院校除外),入学考试分数才是核心!
这意味着:
即使你大一成绩平平,只要大三全力冲刺,靠高分通过初试,就有机会进入985/211院校;
二本/三本学生也能通过考研“咸鱼翻身”,不少双非学长学姐靠400+高分逆袭名校。
拓展人脉与资源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考研都是一次转折和机遇,让你有机会一跃进入更好的学校。
不同学校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平台也不一样,而在这里所遇到的同学、老师就是你接下来的人脉。进入越高层次的学校,意味着你将会结识更好层次的人脉和行业资源,对未来职业发展帮助巨大。
05
大一如何规划准备?
尽管考研通常从大三开始备考,但如果目标读研,大一开始我们也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考研需要高强度的复习,良好的自律能力是关键。
从大一开始保持高绩点并学好英语,努力在四六级考试取得高分,一定会减轻之后考研复习时专业课和英语的负担。
了解目标专业
如果对现在的专业不感兴趣,可以尽早确定是否跨考,并提前学习相关课程。
大一试探兴趣,可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参加学术讲座,找到真正热爱的方向;
针对性补足基础,比如跨考计算机需提前学习编程,跨考金融需强化数学;
利用院校政策,部分学校允许修读“双学位”或辅修专业,为跨考加分。
写在最后
考研不拼家境,不卷天赋,只要科学规划+高效执行,就能获取一个学历跳级+薪资翻倍的未来。
我们的未来无限宽广,但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能在大一就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无疑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