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同学们大家好~
26 27考研择专择校要趁早!
考研就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博弈!如果考研上岸=选择+努力+运气的话,那么可控的就是前两者。
而在选择与努力当中,选择直接影响了努力的结果。
很多同学都会因为择校择专业这件事而头疼,毕竟不仅决定了你考研的难度,还会影响你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要谨慎做决定!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如何科学择专择校,让你的思路更加清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专业选择
01
搞懂考研专业
我国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级,有13大学科门类,172个一级学科,563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下面还有N个研究方向。学科门类有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一级学科对应的是本科的专业名称,比如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力学等,二级学科对应的是研究生的专业名称,比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流体力学等,研究生报考的就是二级学科。
每个二级学科都有一个6位的代码,前两位表示“学科门类”,3、4位表示一级学科,5、6位表示二级学科。比如03050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中03是学科门类法学,0305表示的是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1表示的是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报考时要选择的专业就是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
了解专业方向
大学科门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工学、医学、经济学、法学、农学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属于技术性专业;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属于实践性专业;哲学、历史学、理学、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属于交叉性专业。技术性专业更加注重专业实力,实践性专业更加注重实践,要结合这几个方向来进行专业选择。
03
结合兴趣爱好划
①回顾本科专业兴趣点
回顾本科学习过程中对专业课程的喜好程度。如果在本科期间对某一专业课程特别感兴趣,并且愿意深入研究,那么可以考虑在这个课程所属的专业领域继续深造。例如,在本科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时,对市场营销课程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可以考虑报考市场营销专业的研究生。
②结合个人爱好和特长
考虑自己的业余爱好和特长。如果平时对数据分析感兴趣喜欢通过数据挖掘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有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那么可以选择数据科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或者对写作、创意设计等有特长,那么可以考虑新闻传播学、设计学等专业。
04
考量就业前景
选专业是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想想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如果就是为了考上研可以选择一些冷门或劣势专业,比如理工类院校的文科专业。如果想容易就业一些可以选择教育类、经管类、新闻传播类的专业,但这些专业报名人数多、竞争激烈,分数要求也要高一些。
①热门行业需求
研究当前和未来的热门行业,选择与之相关的专业。目前,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发展迅猛,对应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方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就业前景较为广阔。这些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往往能够在行业内的领军企业获得较好的职位和薪资待遇。
②职业发展路径
了解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确定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专业。例如,如果你希望从事金融行业的高级管理工作,那么金融专业(如金融学、金融工程等)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其职业发展路径可能包括从金融分析师、投资经理逐步晋升为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
05
专业难度评估
①考试科目难度
分析不同专业的考研科目难度。例如,对于理工科专业,数学和专业课程的难度通常较大;而文科专业可能在背诵记忆和文字表达方面要求较高。以数学为例,数学一的难度高于数学二和数学三,如果你数学基础一般,可能需要谨慎选择考数学一的专业。
②跨专业难度
如果考虑跨专业考研,需要评估跨专业的难度。跨专业难度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的跨度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上。一般来说,学科门类跨度小的专业相对容易跨考。例如,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跨考通信工程专业,由于两个专业在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难度相对较小;而从文科专业跨考理工科专业,如从英语专业跨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需要补充大量的理工科知识,难度较大。
根据兴趣选专业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有时候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专业,还要考虑自己的专业背景。如果不是对本专业特别反感,还是建议选择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考上的概率会大很多。
如果选择跨专业,一般来说,理科往工科、文科、经济、管理跨可以,工科往文科、经济、管理跨也可以,文科跨经济、管理相对难度大一点,文科跨考理科、工科难度更大。
跨专业要想好这几个因素:
所报专业初试考查的专业课科目在本科阶段的课程中是否学到过,如果有学过,难度就会降低。
跨相邻专业还是跨不相关专业,前者难度较小,后者难度较大。
专业课是统考、联考还是自主命题,统考联考难度较小。
自己是重学校还是重专业,要有所取舍。
06
个人能力
要结合个人能力和个人优势来选择要报考的专业,一个比较统一的衡量标准是这个专业要不要考数学。如果自己数学很差,那么就要避开初试科目考查数学的专业,如果自己某方面优势很突出,那就选择与这个优势有关的专业,提高自己的成功率。
院校选择
01
自我评估
①学习能力评估
回顾自己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成绩。如果成绩优异,在班级或年级排名靠前,那么可以考虑冲击一些排名较高、竞争激烈的学校。例如,本科阶段平均绩点达到3.8以上(满分 4.0),可以尝试报考“985”“211”高校。同时,分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比如是否能够长时间专注学习、是否善于总结归纳知识点等。
②考研基础评估
针对考研科目,评估自己的基础水平。以英语为例,如果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较高分数,一般说明英语基础较好,在择校时可以考虑对英语单科线要求较高的学校。对于数学,如果在本科数学课程中有扎实的基础,能熟练掌握各种定理和解题方法,那么可以选择考数学且对数学成绩要求较高的学校。
③抗压能力评估
考研是长期且压力较大的过程,需要考虑自己的抗压能力。如果抗压能力较强,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可以选择报考报考人数多、录取分数线较高的热门学校。
02
学校综合实力考量
①学校排名
参考国内外权威的大学排名榜单,如 QS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等。排名靠前的学校通常在学术资源、师资力量、科研设备等方面更具优势。例如,国内“985”高校在整体学科实力和综合声誉上一般优于“211”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
②学科评估结果
查看教育部发布的学科评估结果,了解目标学校在你想报考专业领域的学科实力。学科评估等级高(如A+、A)的学校在该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获得A+评估等级的学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这些学校在计算机领域的师资、科研项目和就业资源都非常丰富。
③师资力量
了解学校是否有知名教授专家以及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团队。优秀的导师可以为你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指导、科研机会和职业发展建议。例如,某些学科领域的院士所在的学校,其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④科研设施
对于一些需要实验设备、科研场地的专业(如理工科专业),学校的实验室条件、科研设施的先进程度至关重要,先进的实验室可以为你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有助于开展前沿性的科研项目。
⑤图书馆资源
丰富的图书、期刊和数据库资源能够满足你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文献查阅需求。一些大型高校图书馆拥有海量的纸质藏书和齐全的电子数据库,方便学生获取国内外最新的学术资料。
03
招生情况分析
①招生人数
查看目标学校专业的招生计划,招生多的学校和专业相对来说录取机会更大。例如某些专硕每年招生人数可达几十甚至上百人,而有些学硕可能只招收几个,不过,也要注意招生人数多可能会吸引更多考生报考,竞争依然可能很激烈。
②推免比例
了解学校的推免生占招生计划的比例。如果推免比例过高,那么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就会减少。例如,一些顶尖高校的热门专业推免比例可能超过50%,这意味着统考生的竞争压力会非常大。
③报考和录取分数线
分析学校历年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的变化趋势。如果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且录取分数线也呈上升趋势,那么说明该学校或专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可通过学校研究生招生官网、考研论坛等渠道获取这些数据,比如查看某学校某专业过去五年的复试分数线,了解分数线波动情况。
④复试比例
复试比例反映了进入复试的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的关系。例如,复试比例为 1.2:1意味着每1.2个进入复试的考生中有1个会被录取。复试比例过高可能增加复试的竞争压力,需要谨慎考虑。
⑤复试内容和形式
了解复试的具体内容(如专业笔试科目、面试环节的问题类型等)和形式(如线上或线下复试)。不同学校的复试要求差异较大,有些学校可能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查,而有些学校可能更关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04
地理位置因素
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的城市通常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资源。例如,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高校学生,实习更容易进入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毕业后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这些城市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发展迅速,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②行业资源分布
考虑学校所在城市的行业优势。如果你的专业与特定行业紧密相关,那么选择该行业资源丰富的城市的学校会更有利。比如,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考生,选择位于汽车产业集中城市(如长春、十堰等)的学校,可能会有更多与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的机会,包括实习、科研项目合作以及就业机会。
③城市文化和生活环境
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也会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体验,有些城市具有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如南京、武汉等,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交流活动频繁;而有些城市则以其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或自然风光吸引学生,如杭州、成都等。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环境,能够在考研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状态。
怎样科学择校?
01
缩小范围
择校的第一步就是先缩小范围。
院校难度梯队划分:
①强势学校强势专业
考这样类型的学校需要绝对的实力,必须考高分。
②强势学校一般专业
这种属于追求名校,可以在专业上让步的选择。
③一般学校强势专业
这种属于追求专业,可以在院校上让步的选择。
专业不是特别大众的话,直接列出有你这个专业的所有学校,然后可以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首先学校层次,其次地域范围。
因此,大家在择校初期,先用学校层次、地域范围或者学硕专硕这种硬性条件排除一大批,把范围缩小。
这时候建议用排除法,比如还不确定考985还是211,但可以先排除双非,还不确定具体想去哪个城市,但可以排除不想去的城市。
02
横向纵向比较
范围缩小后剩下的院校就不多了,差不多在10个以内。
这时候就需要认真了解每所院校的信息,横向纵向比较了可以用Excel拉个表,或者自己手写记录在纸上。
首先要记录每个学校的参考书目、招收人数、报录比、去年复试线等等,这些信息的获取都是来自研招网和目标院校的研究生官网这里面有一些大家比较容易忽略的信息。
一是初试复试占比,这个有些学校是需要自己去计算一下的,最好选择初试占比高的院校。
二是分数指标,分数也是到院校官网查看,关注这几个分数指标:国家线(或自主线)、院复试分数线(会高于国家线或自主线)、实际录取最低分、实际录取最高分(可以通过录取名单查看)。比较稳妥的分数要考到实际录取最低分加实际录取最高分的二分之一。
三是复试考察方式和复试比,可以看一下去年的复试有没有什么奇葩要求,复试比会不会特别夸张。去目标院校官网查看历年的复试要求,会有复试考查科目介绍和复试比例,要重点关注复试比例,均为差额复试,复试比例高,意味着淘汰率就高。
其次是记录学校的其他信息,比如学费多少、奖学金是否全覆盖、是否提供宿舍等等,很多人在择校阶段根本没看这些信息,但其实这些也和之后的读研生活息息相关。
再次是学校所在地域,这个要根据你之后的就业方向,如果你确定自己百分百会家乡考公,那无所谓在哪里读研,反之,如果你之后有直接就业的可能,学校所在地还是蛮重要的。
尤其是要结合你的专业来看,要看你的专业在学校所在地区的实习、就业机会如何。
最后就是学校的一些风评,是否压分、是否歧视双非等等,这些可以在各大平台多检索一下。
03
确定一个或两个目标院校
结合上面的所有信息比较下来,基本就可以圈定目标院校了。
同时也要跟大家说,没有十全十美的院校,大家要明白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一定要上个好学校,还是只要能上岸就行,结合自己的需求来选择院校。
这时候可能选定了1-3个目标院校,网上可能会建议选择冲、稳、保三挡,但我觉得还是要尽早确定目标院校可以把你看好的1-3个院校真题全部收集起来,自己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可能这些学校参考书目差不多、题型也差不多。
但是出题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时候再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是比较擅长灵活思考还是擅长死记硬背,哪些题型、明种风格比较适合你,哪些又不适合。
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真题来认真判断,判断之后就可以选择最终比较适合我们的学校了。
这时候离报名还有一段时间,不放心的话可以多选一个备选院校,防止突然出现换书、缩招的情况。
祝大家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