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报考 > 择校择专业

考研报考想清楚3大问题:你了解你的梦想吗?


  问题三:你的实力能适应你选择的专业么?
  在详细地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明白了自己喜欢的、想做的是哪一方面的研究之后,接下来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是否有实力应对你选择的专业。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研友,有位同学很喜欢管理学,对于管理学也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情况都分析得很透彻,但是他的数学基础很差,考研准备的过程中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数学上,虽然最后因为报考的学校比较一般,勉强过线,但在后来的学习中,涉及到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比如统计学,这些繁琐的数据和严密的计算方法让他痛苦不已,每天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基础的东西上,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丝毫没有兴趣可言,这样的专业选择其实就是没考虑清楚自己的实力。
  兴趣是重要的,感兴趣的专业自己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相关知识,然而,不能因为喜欢就一头扎进去,不考虑自己是否具有这方面能力来完成这项研究。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就好像我们喜欢天上的星星、月亮却永远也摘不到一样,研究生阶段的一些研究除了兴趣,除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激情外,研究能力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里所谈的实力其实就是研究能力,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有兴趣,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种说法可能适用于一些较容易理解的学科,但对大多数学科而言,研究能力是自身的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是十几年读书、学习培养出来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这种素质是原有的知识积累,是诸多知识的汇总,并非一两天就可以补上的。当然,这里的实力不光指学习实力,在报考阶段还代表着一种竞争能力,是涉及到公共课、专业课等各方面的一个综合实力,比如面对一个热门专业,你很喜欢,也比较了解,但报考的人数很多,自己在公共课方面处于劣势,那么你就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这个竞争能力。因此,关于自己实力的思考需要引起每一个考研人的注意。
  有时很多学科,我们可以很喜欢,但是并不一定要把它当作专业来学,可以作为兴趣好好培养。就像上面提到的学习管理学的那个同学,完全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在空余的时间看看管理学的相关书籍,充实自己又满足兴趣,两全其美。
  另外,对于那些特别感兴趣的专业,如果考虑到自身实力无法胜任,可以巧妙地选择与之相关的学科进行研究,这可以说是满足自己研究兴趣的考研捷径。比如,在我所学习的新闻传播学大类中,新闻业务,广告等都是热门专业,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觉得自己没有较强的艺术内涵,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报考这个方向的人很多,如果自己的公共课实力在这些人中处于劣势,那么就要好好的衡量一下是否还要坚持。如果很感兴趣,也对该学科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那么可以尝试着转变一下思维,选择一个相近的、研究内容相似的、相对竞争不是很激烈的方向来报考,比如编辑出版。
  任何学科都是一样,如果考虑到自身实力不是很强,但又实在不想放弃,那么可以选择一条中和的道路,你会发现,很多学校的两个专业在课程设置、导师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程度的交叉。而且不钻牛角尖,适时的转变方向,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竞争的人少了,获得公费读研的机会自然就大了。还是拿历史学来举例,明清史和欧美史是其中比较热门的两个方向,如果你喜欢历史,还想做热门方向的研究,那就要掂量一下自己考研的实力有多强,尤其是报考一些北大、南开等历史专业相当出名且实力雄厚的名校时,更要注意分析下自己的实力,如果觉得自身的竞争能力不是很强,就应该考虑一下“曲线救国”的策略。在历史专业的诸多学科中,科技史的人气远远没有历史学那么旺,考研的门槛相对也比较低,但研究起历史的热门方向来,却也一点都不含糊,研究内容照样很生动、很带劲,在科技史领域研究出名堂了,要想往历史学的热门方向转,也不难。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可以说是一条比较省力的满足自己研究兴趣的考研捷径。
  兴趣和实力的关系,可以很生动地来解释,长久的兴趣就是许多人所强调的梦想,有兴趣、有梦想是好的,但是这个梦想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否则就是空想。有的研友说我就是喜欢北大,我就是想考北大的管理学院,我也很了解北大这个专业,那好,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但实际呢?没有任何的数学基础,英语连最基本的四级都没有通过,这样的目标定与不定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付出怕只能是赴之东流了。别人再鼓励你坚持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实力也只有自己清楚。

  思考之后的决定
  思考完这三个问题,关于兴趣与现实的选择,你有答案了么?其实选择已经变得简单了很多,我支持依照兴趣来选择专业,然而,兴趣不是盲目的喜欢,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之上的,属于理智的喜欢。其实就我个人而言,现在的迷茫和些许后悔,可能就跟自己当初缺乏对兴趣理智的思考有关。固执的认为自己喜欢就什么都能解决了,却忽略了对新闻专业做详细的分析。在帮助别人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也反复地问自己,其实当初在报考时对于诸如新闻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研究方向的行业潜力等问题确实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以至于现在才会怀疑自己坚持的是否正确。
  当然,我目前遇到的就业情况,对于很多专业都是存在的。当初报考的时候就业前景一片大好,毕业时却人才饱和,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间随时存在着相互转化,兴趣固然重要,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局面自然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兴趣。所以,让自己学会适应这种转化,及时的调整方向才能既满足兴趣又摆脱就业的尴尬困境。比如,很多人考研时对历史很感兴趣,综合考虑后选择了报考,但是就目前的一些就业情况来看,研究历史学和各种专门史的人才就业面很狭窄。不过目前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考古、文物鉴定等行业极为火热,而这些行业是以历史为基础的,这就需要大家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巧妙的转化视角,研究朝代史、民族史、国别史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可以在平时多涉猎一些关于各个朝代文物发展的历史,甚至可以辅修考古学、文物鉴定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这样,有前期的历史功底,加上后期对于文物、考古知识的专门培养,到最后,自然是就业、兴趣两不误,而且还能两全齐美。
  这种适应能力和及时发现新问题的敏锐力,都是需要与实际紧密联系来培养的,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当前的行业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就业情况,并且迅速地结合自己的兴趣做出判断。我这里提到的依据就业形势做调整,并非否定了兴趣对选择专业的决定作用,而是想告诉正在为该问题迷茫和发愁的师弟师妹们,兴趣和就业虽然是我们选择专业时对立的两个因素,但是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调整,使二者转化为一个统一体。既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那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详细分析各方面现状的基础上先以兴趣为主。毕竟兴趣才是支撑我们完成研究生阶段繁杂的、琐碎的、庞大的研究工作的动力,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在这个领域学到更多的知识,至于以后的就业,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适时调整。
  其实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与兴趣产生冲突的现实并非只有就业,专业的发展前景、名校与普通院校的选择,这些都会成为让很多人左右为难的选择题。 比如兴趣与院校选择的问题。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那么是选择名气大,发展前景好,但是相对难考的名校呢?还是选择那些报考人数少,考取的几率较大的一般院校呢?这也涉及到兴趣与现实的问题,你同样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下你自己的考研目的,是一定要考上还是即便失败也要挑战?很简单,只是希望考上,那就选把握最大的普通院校,反正也是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好了一样可以有发展;如果属于坚持自己的梦想,即便失败也一定要挑战名校的话,那就别太介意结果,破釜沉舟,把过程做好。“曲线救国”的策略其实也适用于我们在学校上的选择,既然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且普通院校考上的把握要远远大于名校,那就可以选择先就读普通院校自己喜欢的专业,在读研期间,潜心研究,在核心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多发表文章,到业内有名的单位实习锻炼,用能力的提升来弥补学历的不足。
  当然,曲线救国也要考虑到所选院校该专业的情况,如果是普通学校的强势专业,那是一定要考虑的一条路,如果是普通学校又是普通专业,那就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慎重选择了。
  虽然我个人一直比较推崇选择专业一定要以兴趣为先,考研也好,就业也罢,都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就像我开始所说的,通往梦想的道路,再难,也是幸福的。但是,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发现,这个兴趣其实跟现实并不冲突,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兴趣。很多为依照兴趣还是现实选择专业发愁的考研人,不要再每天问每一个人自己该坚持梦想还是该现实些?浪费这个苦恼和发愁的时间还不如静下来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兴趣,分析一下自己梦想中的专业与现实是不是相符?又有着怎样的结合点?理清自己的思绪,重新审视自己的兴趣,好好地思考下上面提及的三个问题,你会发现,考研路上你最大的困难不是兴趣和现实冲突带来的困扰,而是根本不了解你感兴趣的专业。对于兴趣的坚持,在考虑清楚自己是否了解“兴趣”后再去实行,你感兴趣的专业,一定要是自己深刻了解的,自己的实力可以应对的,那才值得坚持,盲目的兴趣和不切实际的梦想,只能带来痛苦而非你认为的追逐兴趣的快乐。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漫漫考研路,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专业就已经朝着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开往梦想的地铁上,没有人愿意中途下车,但很多时候却被迫中途转车,我们都会期望这辆车轰隆隆地一路向前,那么,就要好好地思考,你了解你的梦想么?

【相关阅读】
辩论:学校、专业,哪个更重要?
2015年考研报名 教育学“战场”策略
2015年考研报名:科研院所VS考研高校如何选择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