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考研图书

《陈先奎:201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0题大串讲》图书介绍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重点多选题)。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重点单选题),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分析题)。
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内在意识的关系(重点单选题)。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主张“道法自然”,以自然为规律。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3)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统筹兼顾和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3)根据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分析福山鼓吹的“历史终结论”在哲学错在哪里?(重点分析题)。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一般单选题),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重点单选题),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在方法论上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而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妄下结论(一般分析题)。美国的福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就断言“历史的终结”,在哲学上就是缺乏过程的观点。苏东剧变所表现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进性,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普通规律,把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主义一时遭受的挫折当作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论,注定是要破产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重点多选题):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重点分析题)
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重点单选题)。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提现了(重点单选题)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②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应。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重点多选题)。
③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为概念辩证法。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①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一般单选题)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一般单选题)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②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综合(重点选择题)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重点单选题),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
③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重点单选题)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重点单选题)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重点单选题)。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逻辑是指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和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3)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重点分析题)。
(1)历史决定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历史决定论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重点单选题)。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重点单选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重点单选题),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正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重点单选题)。
(2)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主体选择性的前提。虽然社会历史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能够主动地、能动地选择具体的发展道路,但是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可能性空间又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所决定的。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但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必然性面前,社会历史主体仍然可以发挥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由于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总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既有实践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必然性和决定性,又有主体的主观性、选择性、能动性,是主观和客观、必然和偶然、决定性与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3)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
①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②取决于交往。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在国家交往中可以从处于先进社会形态的民族那里获得“历史的启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抉择。
③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正确把握直接相关,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最佳选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
(4)社会形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或共性,从低到高大体上都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大社会形态,这种共性就体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同时社会形态的发展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在:
①有些国家和民族在先进国家或民族的带动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跨越某些社会形态,而直接进入到更高的社会形态。
②有些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停滞或者复辟倒退。
③社会形态也不完全是纯粹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可以相互渗透。如有些国家和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形态可能属于过渡形态,是由多种社会形态渗透交织而形成的。如我国近代社会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当然,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如虽然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如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事实,既体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统一性,又体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显示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一般来说,不同民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本民族的特点、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来选择、设计、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中国越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新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
(5)马克思主义不是单一、唯一、消极的经济决定论。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单一的经济决定论,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为积极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简单地视为经济的机械反映,离开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严重歪曲,一是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二是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三是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