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政治 > 考研大纲解析

文都考前回顾政治大纲解析精选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复习提示

一、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知识点比较多,是历年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重要考点。复习时一定要全面,并且要突出重点。

重点 :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运动的涵义,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难点: 掌握在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对主义诡辩论、二元论)等的联系和区别。

二、历年考点分析

本章从历年命题的趋势看是比较重要的,几乎每年都有题目,大部分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有主观性试题。总的来讲,考查形式渐趋灵活,或者是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辨析,或者是给出名言警句进行辨疑解析,或者是用图形的形式来进行阐释。近几年的考研试卷中,考查本 章知识的各种题型有: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实践、空间( 2000 年文科不定项选择题第 17 题);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含义( 2002 年理科单项选择题第 1 题); 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 2000年文科单项选择题第 1 题、 2005 年单项选择题第 1 题);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2006 年多选题第 17 题);意识的本质( 2007 年多项选择题第 17 题);运动和静止( 2007 年单项选择题第 1 题)等。可以看出,本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对物质、运动、静止、自在世界、人类世界等概念的把握和区分上,同时对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世界的统一性等都应该有所掌握。

三、命题趋势预测

本章主要围绕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大部分题目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

四、大纲解读

本章没有新增知识点,内容修订上,将“实践的本质”改为“实践的本质含义”。

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信息论以新的科学材料证明了意识是()

A .一种独特的、一切信息过程的最高形武 B .信息的对立物

C .没有信息的、纯粹观念的东西 D .信息、物质的普遍本性

2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 .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表明()

A .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 .人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4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 .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7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不可知论观点 D .二元论观点

8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 .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 .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 .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9 .“大江东去浪涛尽”是指时间的()

A .一维性 B .顺序性 C .持续性 D .珍贵性

10 .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吕氏春秋》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 .事物的联系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C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1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 .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12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 .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 .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3 .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14 .“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A .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 .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 .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 .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15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 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 .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计时,现代人们用 24 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

A. 是人的观念产物 B. 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 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 D. 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2 .“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 仅此而已,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着——这就够了。”这是()

A .唯物论观点 B .形而上学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经验论观点

3 .下列关于实践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践活动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之分

B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 .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4 .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 .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

B .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C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

D .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5 .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 .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 .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 .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

6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的是()

A .镜中花,水中月 B .阶级斗争

C .引力场 D .未实施的城市建设规划

7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 :()

A. 实践决策 B. 实践目标的制订

C. 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D. 实践结构的检验

8 .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 .反映形式主观性

B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

C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和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它()

A .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的原则,认为这是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根本

B .首先坚持能动论的原则,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

C .坚持意识的能动论,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了巨大的能动作用

D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由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10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包括()

A .客观规律性要服从主观能动性

B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尊重客观规律性

C .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D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互为前提互相决定

11 .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12 .人坐在火车上与火车一起向目的地前进,表明了()

A .这个人一直运动,不存在静止 B .这个人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 .就局部来说,这个人是静止的 D .这个人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

13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 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4 .“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

A .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 .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C .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D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15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哲学上体现了 ()

A.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三、分析题

1 .南昆铁路从南宁盆地爬上云贵高原,其高差为 1940 米,它在有“地质博览,地下迷宫”之称的地质环境中,一路穿过 258 座隧道,经过 476 座大中桥梁,桥隧总长占全线总长的近三分之一。在中外铁路史上,是空前的。打通属于九级地震区的草原勘测和科技攻关,通过反复勘测掌握了山内“隐形水库”的特点,并根据地球磁场变化的规律,经过周密策划决定造船进洞治理塌方和涌水。在职工的支持下,由 23 名党员组成的“敢死队”乘 3 只小船进入掌子面,同大山进行短兵相接的较量,终于制服了涌水、泥石流和塌方,保证了隧道提前竣工。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 1 )南昆铁路的建成说明了什么问题?

( 2 )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

2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 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

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

材料 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 3

思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请回答:

( 1 )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 2 )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 3 )材料 3 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选自《考研政治同步训练 1600 题》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本题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A ,其他各项干扰性不强。

2.C 【解析】由于先天素质、生理过程的原因和后天实践的经验、社会环境、群体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个体意识的差别,也就造成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主体,因时间、地点和利益的不同,对同一对象也可能形成不同的反映,产生意识的不同反映,这都说明了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AB 两项是唯心主义观点, D 项表述不正确,意识的形成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无论导致意识的主观差异有多大都有其客观根源,这是正确无疑的。

3.B 【解析】 从思危之险则求安、思乱之患则求治、思亡之惧则求存的辩证关系中,体现、强调的是正确意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促进作用,而不是其他。

4.C 【解析】 唯心主义往往夸大实践活动中精神因素的能动方面,把实践归结为精神的活动,所以 AB 两项不正确。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

5.B 【解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也即它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但是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所以,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说物质是纯粹的思想的产物,则属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B 【解析】 这是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最简洁表述,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B 。选项 ACD 明显与题意不符,容易排除。

7.A 【解析】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人们的悟性规定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这正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即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所以,“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8.D 【解析】 “静者,动之静也”承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里更强调的是静止是运动在某个时段或某个地点的一种状态,既不是否认静止的相对性,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也不是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9.A 【解析】 “大江东去浪涛尽”,过去的永远就是过去,不会再复回,是历史,那一时刻所发生的事情就定格在了历史的坐标轴上。所以,本题强调的是事件发生的时段性,即一维性,没有强调顺序性,更不是持续性和珍贵性。

10.A 【解析】 本题表面看似复杂,其实题干“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就告诉了本题的哲学道理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根本不用阅读“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11.C 【解析】 “胸中有成竹”的“竹”属于意识的东西,但其来源是存在于文与可住处周围的竹子,此典故体现的哲学原理是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的反映性。

12.A 【解析】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过分夸大了主观的意识“意念”的作用,属于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3.C 【解析】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很明显,这一命题表明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4.B 【解析】 机器是由无生命的东西制成,不具备思维的条件和功能。它之所以能思维,主要是人利用一些物质具有定向传递信息的性能组装、制成机器(人),再模拟人的神经传导功能,输入相关指令,使机器完成某些类同于人的活动,他的这种“思维”及活动,实质上是人自己给予的人类思维的模拟。

15.C 【解析】 AB 两项是唯心主义观点,很简单的可以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先有设计图,后按设计图施工建大厦,这就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不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所以应选 C 而不是 D 。另外, C 项的表述若换成“意识转化为物质”或“意识创造物质”也是正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CD 【解析】该题选项涉及到时间的客观性、时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客观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主观形式,观念、思想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变化、发展的。 AB 都否认了时间的客观性。

2.AC 【解析】 这是一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的观点。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为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正是由于运动,才表现为感觉的交替变换、表象的消失和出现,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根据“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即认为运动只是“我”个人感觉到的、观察到的运动,除此而外,运动就不存在,显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BD 则明显不对。

3 . ABC 【解析】 选项 B 指的就是实践的特殊本质,选项 C 指的是实践的一般本质,故 ABC 均正确; D 为实践的特点,排除。

4.ABCD 【解析】 题中的表述反映的都是物质运动时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不可逆性,或者说一维性。

5 . CD 【解析】 很明显, CD 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表述; AB 是对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解释,故排除。

6.ABC 【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镜中花水中月、阶级斗争、引力场尽管反映的是不同的事物,但都客观存在;未实施的城市建设规划不存在,故排除。

7.ABCD 【解析】 本题考察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的考察,属于基本知识点的考察,考生熟记即可。

8.ABCD 【解析】 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由于意识的主体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认识结果就有差异,不管差异的程度如何,都是意识主观性的表现,所以, ABCD 均为意识的主观性的表现。

9.AC 【解析】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首先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其次也承认意识对物质又有反作用。 B 正好颠倒了顺序,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 明显错误。

10.CD 【解析】 AB 的实质都是强调、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D 正确地表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1.CD 【解析】 “饼”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属于物质的东西;“画”的“饼”属于精神范畴,二者各有不同的作用,有时精神的作用也十分巨大,但精神不能代替物质,它只是物质的主观反映,而主观反映又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 AC 将二者割裂开来看待,明显错误。

12.BCD 【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永恒的。选项 BCD 辩证地看待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 A 则将二者对立起来,故排除。

13.BCD 【解析】 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 A 项说法错误,应排除, BC 两项明显正确。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所以马克思概括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故 D 项也正确。

14.BCD 【解析】 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表明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再大,不能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可能创造物质,否则,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了,所以排除A 。意识反映世界,同时在反映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高度体现, BC 明显正确。

15.ABD 【解析】 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可知, ABD 是其哲学理论依据;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则与党的思想路线无直接关系,故排除 C 。

三、分析题

1. [参考答案]

( 1 )说明了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南昆铁路的建成就是广大铁路职工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成果。

( 2 )第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具有的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不能随意发挥,它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第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但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可以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南昆铁路的施工中,为了解决塌方和漏水, 50 多位专家现场反复勘测,掌握了其地质特点,并根据地球磁场变化的规律,制定了方案。在职工的支持下,党员发挥带头作用,终于制服了塌方,保证了隧道提前竣工。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南昆铁路的建设者,为了保证隧道提前竣工,群策群力,互相协作。特别是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这说明只有坚持正确的取向,才能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总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表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考生要把握这一辩证关系,才能正确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这个知识点也是历届考试中经常涉及的。

2. \\[ 参考答案 \\]

(1)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万事万物的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说,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不能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因为有些哲学把存在理解为精神或意识,如存在主义。

(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是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首先是自然科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的证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论断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也在不断提供新的证明。例如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都无例外地是一种物质存在的方式。其次,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有赖于哲学的证明。这是因为一切自然科学的证明虽然是必要的,但自然科学不论怎样发展,它所提供的证明只能是个别的、部分的、相对的;而世界是整体、是永恒的、绝对的,因此必须借助于正确的理论思维即哲学,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把部分与整体、相对和绝对、暂时和永久辩证地统一起来,方能使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得到证明。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证明还是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上是没有止境的。

(3)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一切现象,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运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一观点,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宗教迷信和歪理邪说,树立真正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说明客观世界以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

【思路点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只有坚持世界的物质本原性,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也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去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改造世界。考生必须要对这一原理熟练掌握。

3. [参考答案]

( 1 )材料 1 属于二元论观点。笛卡儿公开讲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本原。而杜林则采取模棱两可的折衷主义观点。两位哲学家的错误实质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主义。

( 2 )材料 2 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 3 )材料 3 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思路点拨】 回答本题,首先是要根据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判断本题的考查点,这是解决本体的关键。通过分析材料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对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基本知识的把握。判断准了这一点,后面的问题就好回答了。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