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考研录取

导师:我心仪的研究生应该是什么样子

  摘要:在导师眼中,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合格的研究生呢?今天小帮给大家带来一篇导师视角的文章,一起来看看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导师最青睐的。

  我所接触到、了解到的大部分学生,读研乃至读博目标不明确,逃避就业压力者有之、随大流者有之、父母之命有之、求职敲门砖有之。这样的学生,缺乏学术上的上进心,内在动力远远不够,甚至是混文凭。不但耽误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对自己、对社会,都是一种无效消耗。而好一些的学生,给出的理由几乎都是“学习更多的知识,将来找个好工作”。这些答案,不让我满意。

  读研要支付的代价很高,相应的收获应该也很大,而且是在工作状态下很难甚至无法获得的收获,如系统的科研训练,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在研究生阶段,才有导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帮助你进行思维训练,允许你犯错误。

  自己也一直想,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研究生?

  现实与理想永远差距巨大,不过想想也无妨。

  我选择学生有三大标准,根据重要性排列,依次为人品、能力、投缘。

  一、人品

  基础项:善良、正直、负责

  科研相关项:进取、有一定承受能力、好奇心

  加分项:乐于助人、大度、幽默(这个要求有点高)、为他人着想、细心、独立

  1.善良与正直是做人的基础。做事先做人,不能做一个大写的人,知识越多,只怕就越反动了。导师不对研究生的人品负责,人品培养未成年人是父母的责任,成年人是自己的责任。

  2.负责。研究生是成年人,要对自己、对所承担的课题、对周围的人(再放大一点对社会)负责任。做研究不是替老师打工,是为自己培养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获取资源、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的能力。我带过的学生,有的智力平平,但有责任心、肯动脑子肯吃苦,交代一件事情,就能做得稳妥。有的十分聪明,不懂事,东一下西一下,老师追在屁股后面都不行,不知道要对自己的青春负责,对项目负责。毕业之后,两年内已是天壤之别。

  3.进取。是自己进步,不是把别人拉下水。证明自己比他人强,不是他人比自己弱。科学家也是人,科学史上钩心斗角的案例不少,著名如牛顿不能幸免。但人类的进步,个人的进步,靠的是向上,不是相反。

  4.承受能力。科研90%是失败,99%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太纤细的神经不适合好奇心。世界很奇妙,科研就是要看看世界为什么这么妙,没有好奇心,请勿入此门。也为他人着想。有时候是大事,这两年年年都有学生跑来找我,在我答应之后跑掉,而且不打招呼。除院士外,系里每个老师都碰到这样学生。有学生做完实验从不打扫,有学生搞坏了仪器一声不吭直到他人需要用,这样的学生年年有。

  5.细心。太重要了,尤其对试验科学米说。很多时候,认真决定实验的成败。

  二、能力

  基础项:生活能力、基本的学习能力

  科研相关项: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

  1.生活能力:导师不是保姆,不负责吃穿住行,上研究生后面跟着老妈的,通常比较不靠谱。

  2.基本学习能力:这对于研究生本来不应该是问题,偏偏变成了问题。考研专业户固不用说,高分低能者也很多。填鸭式教育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很多是活动书架,知识很多,专业名词比我还熟,但说不上为什么,更可怕的是,根本想不到要思考为什么。我从不看学生考试成绩。记住标准答案与理解为什么相比,不是一个档次。

  3.动手能力:水处理是实验科学,会动手、敢动手非常重要。科技越米越发达了,人却越来越笨了。

  三、投缘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夫妻要相互欣赏,师生何尝不是如此?研究生,受导师的影响巨大,一个师门出去的学生有时候会有很鲜明的烙印。每个导师的风格都不同,有的严、有的宽,有的事无巨细通通打理,有的大撒把。每种风格各有优缺点,无所谓好坏,只看是否合适自己。如果研究生不能接受导师的风格,就会感到痛苦,学习起来也很吃力。(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排除有的导师一心为自己打算根本不管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于这种不配做导师的导师,最好的办法是火速离开)

  我欣赏自己每一个学生,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优点(当然也有自己的缺点可以气到我跳脚三尺),也希望他们欣赏我。

  四、严重加分项:批判和挑战精神

  太、太、太重要了!

  通常的好孩子们都太听话了,尤其是女生。学生总听导师的,导师又听谁的?

  真正做老师的,没有不希望学生比自己更强的。

  研究生最低要求是在自己的课题上超过导师,让导师听自己的。

  我喜欢学生告诉我”老师你错了”。

  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在快速、不断地发展。这个过程中,有无数的问题,有大量的不公平。但整体的趋势是健康的、向上的。有能力肯干的人定会获得好的回报,包括金钱、包括社会地位、包括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我已毕业的学生,主要在工程界做,工程界很实际,会不会做项目一试即知。有一些学生每年都会联系,看着他们一年一年的进步,真是很高兴。时间花在哪儿,是看得见的。

  作者:张光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