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第一节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形而上学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②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物质和物质范畴则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③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①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①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人类意识。

②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③意识的本质:意识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原理的内容包括: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