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专业课 > 考研真题解析

2016年考研管综完整真题及参考答案(考研帮版)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慌"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均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
  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
  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参考答案】
  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不是什么问题,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题干的推理过程和应该回应的逻辑问题:
  1: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
  回应:也许原来的劳动力就过剩几千万的呢?大量的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和大学生抢工作。
  2: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职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
  回应:长三角只是中国的一部分;用工荒也许只是民工的用工荒;空缺的职位也许只是一些建筑工、机械操作工,根本就不适合于大学生就业。
  3: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所以更容易就业。
  回应:也许中国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更需要的是操作能力强的体力劳动者,而不是大学生。
  4: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
  回应:学生不好好学;学生基本素质差;老师没教好;教材很落后;用人单位对没经验的大学生有偏见…
  5: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回应:根据市场调整专业设置,总有滞后性和偏差;总体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总体不足…。
  由于本题比较简单,所以,本题最后拼的是:
  ①卷面。
  ②是否写五个逻辑漏洞。
  ③批驳的到位程度和力度。
  ④语言的简洁流畅。
  参考范文
                大学生就业不难么?
  上述论证中,论证者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得到了大学生就业不难的结论,然而,由于其论证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逻辑漏洞,所以其论证的有效性也是商榷的。
  首先,论证者仅由"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就得到了"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显然是过于绝对的,因为劳动力的供应情况不应仅考虑劳动人口的变化,还应考虑市场劳动滞求的变化,很可能随若企业效率的提升,劳动力滿求也随之下降.如果真实的情况是这样,论证者就难以自圆其说了。
  其次,"长三角等地区的用工情况"不能代表"全国的用工情况",论证者显然是以偏概全的认为部分地区的特征对于整体也是如此,很可能真实的情况是我国除了长三角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增速缓慢.都出现了人才过剩的情况。这样的话我田的大学毕业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言论就不攻自破了。
  再次,"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越高,适应能力越强."并不意味着"越容易就业"。随着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很可能会使其对工作的待遇、岗位的要求也更为苛刻,反而使其可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论证者的美好愿景也就落空了。
  最后.只要根据市场滞求调成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么?这显然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决定因素有很多,大学生自身业务能力、沟通能力的欠缺也是用人单位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仅通过以上几个做法恐难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综上,正是由于论证者犯了以上逻辑错误,所以其论证的有效性也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57、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亚里士多德说:"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无论是家庭还是城邦,它们的内部都有一定的一致性。不然的话,他们是不可能组建起来的。但这种一致性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同一个音阶也无法组成旋律。城邦也是如此,它是一个多面体。人们只能通过教育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
  参考【解析】:
  问:本题的重点在一致性还是多样性?
  答:重点在多样性。
  问:立意为《尊重多样性》,可以吗?
  答:不能简单地立意为"尊重多样性",因为题干明确强调要有"一定的一致性"。
  问:最好的立意是什么?
  答:《和谐:多样性的统一》。
  文章大体思路
  立意:《和谐:多样性的统一》。
  (1)说道理。
  (2)举例子。
  (3)联系现实。
  说道理:为什么需要多样性?
  ①德国哲学家谢林曾经提出:在绝对中一切同一。
  ②黑格尔对谢林的批判:绝对的同一就是绝对的黑夜。一切差异都消失之后,剩下的就是绝对的虚无。在黑夜中一切差异都消失了,从外形上看,牛马猪狗都没有了区别。甚至在绝对的黑夜中,"外形"本身也消失了。此时的"外形"、事物的"外形"都不存在,都等同于虚无。
  ③黑格尔:火焰的中心,是绝对的光明,但绝对的光明就是绝对的黑暗。
  ④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的。
  ⑤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用对立的东西制造出和谐,而不是用相同的东西,例如将雌雄相配,而不是将雌配雌,将雄配雄;联合相反的东西造成协调,而不是联合一致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做的,显然是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成分,造成酷肖原物的形象。音乐混合音域不同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造成一支和谐的曲调。书法混合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拼写出完整的字句。
  ⑥《国语o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人类社会,男人和女人结合,才能生育孩子。
  ⑦《国语o郑语》:"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意思是:一种声响不成音乐,没有听头;一种颜色不成文采,没有看头;一种味道不成美食,没有吃头;一种事物没有比较,无法品评。
  参考范文
                求同存异才能成功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无论是家庭还是城邦,他们的内部都有一定的一致性.不然的话.它们是不可能组建起来的,但城邦的本质却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可见,允许多样性的存在才能实现真正的大同,即成功源于求同存异。
  所谓的求同存异,也就是指能接受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无论是城邦的演变,还是与我们息总相关的组织的构建、企业的发展,都痛要求同存异的理念。
  不难发现,那些取得非凡成绩的人,无不是因为有者求同存异的情怀,才收获了成功。万科董亊长王石始终坚信:"真正好的社会,不是理想社会.而是一个彼此尊重、愿意妥协、求同存异的社会。求同存异的理念使他从一个基层的汽车兵到房产界传奇: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想法,鼓励企业中经常有不同的声音,这也是使他从一个大三肄业的本科生到n界叱咤风云的微软公司牮门人的秘诀。可见,求同存异是制胜指根本。
  反之,有人却认为存异是组织矛盾和冲突的源头,因此独断专权.将不同的观点拒之门外.这样的想法显然是荒谬的。试想一下,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如果王石、比尔盖茨不允许多样性的存在,独断专权,"房地产領跑者"、信息大亨又从何而来呢?
  综上,我们为什么需要求同存异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者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求同存异才能使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然而,是什么让人们在取得一点成绩之后就自我膨胀,搞一言堂,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呢。归根到底,无非是因为惧怕自己的权威被质疑从而带来风险。为了维护自己权威而屏蔽了不同的企业,也许只能谋得表面上的和谐,早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对于我们当代企业管理来说,应将和而不同作为社会亊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以及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企业协调发展的真谛。
  最后,敞开自己的胸怀,乗承求同存异的理念,拥抱真正的成功吧。

  来这里,突破复试最后一道防线!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