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第一节

一、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概念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1)人内传播的环节

人内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

(2)人内传播的系统性

①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②人的身体既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

3.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区别于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

(1)人内传播的要素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①感觉;②知觉;③表象;④概念;⑤判断;⑥推理。此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2)人内传播的特点

①人内传播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②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③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4.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是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该理论包含以下要点:

①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②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而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

③这种由自我传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这种理论说明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自我互动”理论是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

①主要观点

a.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interaction)。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b.“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c.“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不断改变原来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为主体。

布鲁默的这个观点说明,人内传播是现实社会传播关系的反映,通过自我互动或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②现实意义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①内省式思考的定义

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thinking)是指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它并不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②内省式思考的特点

a.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b.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③人内传播的特点

a.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动,而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b.这种反映不是对社会关系或实践的消极、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5.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1)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①基模的概念

基模是指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称心智结构、认知结构、认知导引结构。

②基模的特点

a.基模是人与生倶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b.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c.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d.基模的功能是在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对新信息的反应。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③基模的分类和作用

基模最常见的类型有涉及个体人物的人物基模、涉及事件程式的事件基模,有涉及社会角色的角色基模等。不同类型的基模能帮助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对我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反应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2)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①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于1973年提出,可以对该模式做如下理解:

a.当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

b.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人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它。

c.当新信息与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人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d.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合,会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则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

e.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是被强化的原有基模,还是被改变形成的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②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佩蒂等在研究说服性信息传播之际,提出了一种“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其具体内容如下:

a.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沿“核心路径”处理信息,即以详尽的方式,用演进的思考来处理信息;另一种是沿“边缘路径”处理信息,即以较为简单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b.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有关。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反之则沿“边缘路径”进行一般处理。

c.在同一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上述两个路径也许是同时存在的。一般认为,由“核心路径”的详尽信息处理所引起认知结构或基模的变化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