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第二节

二、集合行为——特殊的群体行为

1.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1)集合行为的定义

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2)集合现象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①结构性压力。

②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

以上二者要有所区分。

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3)如何避免集合行为出现?

①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建立起稳定的发言人制度,让谣言止于权威渠道。

②在危机面前,还应健全被害人援助制度,特别是心理援助制度,平定情绪和恐慌,使危机的社会震荡削减到最低限度。

③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缓解结构性压力。

2.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集合中的传播分为信息本身的传播和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这种集合行为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①群体暗示。暗示是指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②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①群体模仿。解释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的一种理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J.G.塔尔德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律》一书中指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在集合行为中,模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在人的安全本能下,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作为最安全的选择,但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往往是最不安全的。

②“匿名性”。一些平时循规蹈矩的人在集合行为中作出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

3.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流言的定义及其特点

①流言的定义

流言是指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②流言的特点

a.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

b.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c.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

d.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③网络时代下流言的新变化

a.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以及匿名性的特点,使人们更难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b.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

c.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使流言有了大面积传播的可能。

(2)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①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

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即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暖昧性之乘积成正比。

②目前考察流言的发生与传播通常采用下述公式:

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布鲁默认为,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有如下几个特异点:

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②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