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第三节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大众传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1)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2)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

(3)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4)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

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以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等人为代表,认为大众传媒的普及会推进社会的政治民主化和提高人类的理性。

①布莱士的观点

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报刊的三种重要功能使它成为合理的、理性的舆论形成的最重要推动力。这三种功能即:a.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b.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c.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

报刊通过发挥这三项功能,就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惟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塔尔德的观点

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一一公众。公众由“有理性、有知识、有教养”的个人组成,他们各自坐在自己家中,阅读着同一份报纸,关注着同一个公共事件,并能够公正、冷静地进行思考。塔尔德认为,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

③库利的观点

印刷意味着民主。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够成为现实,而报刊实现了这种社会组织性。

他还认为,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

(2)“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①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a.进入20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事业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得大众传播不但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

b.两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侵略势力利用大众传播煽动民族仇恨,进行全民法西斯战争动员的触目惊心的事实,更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大众传播给社会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光明,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种破坏性的、可怕的力量。

②代表人物及观点

a.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于肤浅的表层信息、具有“麻醉神经”的负功能的观点。

b.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

3.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1)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①人与环境互动关系包含着四个基本要素:a.客观环境本身;b.人对环境的认识;c.人的行为;d.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回馈或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环境认知的基础上的。

③大众传播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能简单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即信息环境。这样,在人的环境认知和客观环境之间多了一个信息环境的环节,这种变化给人们环境认知和环境协调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

(2)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①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几点:a.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b.—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不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c.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或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信息环境制约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②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拥有突出的优势:a.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b.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比其他类型的信息更容易产生影响。

(3)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①李普曼:现代人“与客观信息隔绝”的问题

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隔绝”的问题。

a.“拟态环境”是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b.人们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这种反应的作用对象却是现实环境。这样,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②藤竹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1968年,藤竹晓在李普曼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a.许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

b.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