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动机、需要和意志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2、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耶克斯和道德森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而详尽的研究史称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的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另外,不同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的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动机的理论

(1)本能理论

詹姆斯认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是麦独孤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认为人类具有18种本能。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是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之上,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所决定的。

洛伦茨关于印刻行为的研究也是本能现象。

(2)驱力理论

伍德沃斯提出了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驱力是生理需要所引起的紧张状态,能激发个体行动,以消除紧张。

赫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提出P(行为潜能)=D(驱力)* H(习惯强度)

(3)唤醒理论

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了唤醒理论,认为个体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唤醒是指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一般来说,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刺激,它带来最佳唤醒水平。

(唤醒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

①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②简化原理,即重复刺激降低唤醒水平(同一首歌听多了也腻了)

③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的刺激。

(3)诱因理论:赫尔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

P(行为潜能)=D(驱力)*H(习惯强度)*K(诱因)

(二)意志

1、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动机冲突的种类:

(1)双趋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求回避的,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有蛀牙,看牙医要拔牙也疼,不看也疼)

(3)趋避冲突: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孩子愿意和父母外出,又怕受到束)

(4)多重趋避冲突:人们面对多个目标时,每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另一个,必须进行多重选择(考研选择报考院校)

2、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人不屈服于周围人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采取决定。其反面武断(乱独立)表现为置他人的意见于不顾,独立性的反面还有受暗示性(不独立)。

(2)坚定性

其反面是动摇性,坚定性又不同于执拗,后者以行动的盲目性为特征。

(3)果断性

与优柔寡断(不果断)相反,与草率不同,草率(乱果断)决定是指对事情缺乏深思熟虑,不顾后果而草率行事,也不属果断的决策。

(4)自制性

其反面是冲动(不自制)、任性(为所欲为)、懦弱(逃避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