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第三节

三、新闻与舆论

1.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

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舆论的基本要素

①舆论的主体一公众。在形式上,"公众"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人群,但更严格地讲,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

②舆论的客体一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它或是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或是社会伦理,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但必须具有公共性一即对于广泛的社会成员而言的利益相关性。

③舆论的本体一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

④舆论的载体(渠道)一公开的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最主要、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公开传播是日臻发达的大众传播。网络成为重要的舆论传播渠道。网络事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3)舆论的特点

①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而且始终在开放的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②公共性。具体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④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广泛,影响范围广泛。

④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广泛,影响范围广泛。

⑤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因而具有评价性。

2.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开加强了舆论监督。比如《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①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

②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

③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①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

②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3)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①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主观条件。

②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

③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

3.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反映并代表舆论

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实际已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常常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报道外界信息是经过仔细筛选与过滤的,并采用种种手段把媒介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凸现,使之成为公众焦点,甚至进而引发公众舆论。

(3)引导舆论

①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这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即通常所谓"用事实说话"),或者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舆论。

4.新老媒体互动构建舆论新格局

(1)老媒体是指传统的三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是指以电脑、手机为主要终端的互联网。

(2)山东疫苗案件、山西黑煤窑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报道中新老媒体联手,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两大舆论场融合在一起,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3)新老媒体联动,形成了舆论新格局。舆论有其全新的特点:草根性、突发性、鲜明的指向性、声势壮、影响大。

(4)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互动主流媒体如日报社、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网络版舆论、微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