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许多研究生或多或少抱怨过自己的导师; 也听过不少研究生不止一次称赞自己的导师; 甚至同
听过许多研究生或多或少抱怨过自己的导师;
也听过不少研究生不止一次称赞自己的导师;
甚至同一个导师带的两个研究生也许就分属于这两类人。
听许多在考研中挣扎的人提到过同样一个问题,这个导师喜欢什么样的研究生?
又听许多读研后迷茫的人说过同样一句话,怎样做才是导师喜欢的研究生?
虽然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却是许多考生共同的疑惑。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一起,其实很简单,导师眼中的完美研究生究竟什么样?又该如何实现?我们的杂志记者特别采访了两位新闻传播领域著名的研究生导师,探求他们眼中的“完美研究生”。
采访对象:
肖东发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老师曾多次获得北京市及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199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
李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老师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教育部、省级社科基金课题,成为河南传媒业的领军人物。
结识两位教授实属偶然,却又有着很深的渊源。记者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当年的本科毕业论文探讨关于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国内研究该问题的专家主要就是北京大学肖东发教授、武汉大学黄先容教授,河南大学李建伟教授。因而对两位教授崇拜已久,加之他们在新闻传播学界的影响,想报考其研究生的学生人数众多,于是,探求他们心目中的完美研究生更多了几分迫切之情。同样,作为国内研究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专家,他们对于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观点,也具有代表性。
踏实、努力才能实现完美
两位教授都带过许多研究生,其中不乏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问及招收研究生的标准,以及他们对研究生的期望,肖东发教授告诉记者,“我喜欢踏实的学生,尤其是踏踏实实读书的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确实是一个方面,但是,只要努力、肯去读书、钻研就好。”采访过程中,肖教授不断地强调,年轻人一定要多读书。也许,很多教授并非按照特定的标准去招收研究生,他们只是对研究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就像肖教授,他在《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一书中恳切地提到:“掌灯读书,枕书而眠,我还是希望年轻人抵御各种诱惑,珍惜宝贵时光,多读书、会读书,共同建立一个书香社会。”
当然,目前的研究生报导师一般是双向选择,学生报导师,导师也会选择学生。每个导师会依据自己的需要从报考的学生中选择合适条件的研究生,而这个需要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课题,比如自己的研究方向。李建伟教授在谈及自己期望的研究生时说,“没有固定的或者特别的标准,但是我一般选择学生会以课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因为经常涉及一些省级、国家级等重大课题,我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要求比较高。相对而言,我比较喜欢那些全日制的研究生,可以从时间和精力上为做课题和科研提供保障。当然,带的研究生中最好有一两个是本专业的学生,因为有一些课题或者项目,本专业的学生领悟能力要强一些。”
虽说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他们都谈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期望,要实现这个期望,努力做到他们眼中的“完美”研究生,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锻炼呢?
李教授提到,目前的研究生水平参差不齐,像新闻传播这类专业几乎有一半是跨专业的,他们的专业基础很薄弱,因此,跨专业的学生应该多读专业书籍,多写学术论文,扎实自己的专业根基。“以我的研究生为例,他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我每年至少带他们出去参加一次大型的国际、国内的重要学术会议,另外还要让他们跟着我做一些重要项目。通过提交会议论文、帮助我做课题这些方法,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此外,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很重要,我要求学生们在研二下学期或者研三时必须到新闻媒体实习三个月左右,而且最好是换一类媒体再尝试一下,这样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同时在实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李老师以自己的研究生为例,认为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应该注重锻炼自己的专业学术、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肖老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与李老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似乎是两位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除了科研方面的锻炼,在采访中,肖老师还特别强调了独立的思想,他希望自己的研究生能够有主动性,有独立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去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代的教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打破教师的单向传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交流。因此我在为研究生授课时,研讨的分量远重于讲授,让研究生更快地“动起来”,他们才会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肖老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维,创新能力也是他一直鼓励的。
两位教授在许多慕名报考者心目中,似乎是高不可攀的,了解了他们期望中的“完美”研究生后才发现,高不可攀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像很多时候大家对于名校的崇拜,觉得永远无法达到,殊不知,只要踏实肯干,努力钻研,那些名校名师的机会,一样可以属于你。
有针对性培养,为“完美”创造条件
学生读研的目的不同,对读研的期望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读研是为了学术,这类学生很单纯地喜欢读书,喜欢钻研,读研就是为了深造。而随着就业形势的逐年紧张,很多同学读研的目的开始瞄准今后的工作,这类学生读研是为了取得更高的学历,为以后找工作获得更高的筹码。导师们对待这些不同目的的读研者怎样看,他们在培养时是不是有所倾向?两位老师告诉记者这样的答案。
李老师说:“为了学历和更好的工作读研,我觉得并不见的是一种坏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要适应适合生活、适应社会需要,随着大学生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研究生也随之逐年增多,以至于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许多媒体、高校都以研究生作为用人要求,而且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学生们如果能认清这个现实,有目的地去读研,按照诸多用人单位期望的那样,更多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也未尝不是一种适应社会的方式。”
残酷的就业现实,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考虑到研究生的未来发展,李老师也开始为这些以就业为目的读研的学生创造一些条件。针对有着不同目的和期望的研究生,李老师并没有强制他们必须都去钻研,而是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和期望,为他们分别创造机会。采访中,李老师告诉记者:“我一般在每年新生入学时了解清楚每个人读研的目的,根据学生们的目的,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去培养。为了就业的同学,我会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实习和实际操作的机会。针对那些想去高校工作的和想去媒体的分别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比如想去媒体的会侧重于培养他们的采、写、编、评、审能力,想去高校工作的可以多给他们提供一些讲课、制作课件等机会。针对那些为了深造的研究生,我一般会多带其做几个课题,多安排其做一些学术研究等,锻炼其学术和科研能力。尤其针对那些想考外校博士的学生,我会尽可能地带他们出去,参加学术会议或者交流活动等,让其结识自己期望的博导。”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有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最新资料下载
2021考研热门话题进入论坛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