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备考 > 心路历程

研究生导师访谈:导师眼中的“完美”研究生


  李老师还根据自己的课题,结合每个研究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强化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他告诉记者:“我平时涉及的课题很多,会根据不同的课题培养研究生不同方面的能力。比如需要做调研的、统计分析的课题,我会教给他们怎么去做调查研究,怎么去做数据分析,如何抽样,怎么做调查报告,培养他们的研究传播学的基础——统计学;比如需要深入整合和分析的历史文化的课题,就会侧重锻炼他们对历史的整合能力等。”

  问及对待不同目的读研学生的看法,肖老师告诉记者,为了就业读研也好,为了深造读研也罢,明确自己的目的,然后为了目的充实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他说:“读研需要认真的态度,踏实的学习精神,很多人研究生毕业后都会去工作,但是工作前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在读研期间还是要多读书,夯实自己的文化基础,这些其实也是为工作所作的储备,并不冲突。就像想要深造的研究生也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一样,新闻行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如果不接触实际,很多研究都是空谈。所以两者并不冲突,很多学生以工作为目的读研,但在读研期间为一些眼前的利益迷失了自己,我觉得这就背离了自己的根本目的。”

  作为博导、硕导,肖老师带的研究生很多,然而,学生永远是肖老师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为了顾及每个学生的目的,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其价值,肖老师将自己的社会资源与教学结合,尽心尽力地给自己的学生提供服务,如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组织大家参观故宫、印刷博物馆,支持学生开展研究并细心修改文章、推荐发表,此外,通过开展广泛的课堂讨论,论文写作指导,学术沙龙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的思想等。他的研究生充满感激地告诉记者,“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成才有帮助的事情,肖老师都愿意花时间花心血去做,这对于一位功成名就的教授来说非常难得。”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应该是对肖老师培养学生最好的回报,从他倾心倾力为研究生所创造的各种机会和条件,可以看到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殷殷期望。

  读研的目的可以有很多,但是明确自己的目的,有计划地朝着这个目的努力,才会让所有的目的都变得更有价值。肖老师的话一语中的,想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完美”研究生,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教授们都会尊重学生的想法,并且尽可能地为学生们创造条件。当然,想要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完美”研究生,首先要懂得与导师交流,让他们了解你的想法。这就涉及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研究生该把导师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

  学生应该跟每一位老师保持沟通

  谈及对于学生的培养问题,似乎每个老师都会滔滔不绝,采访中,两位老师有些兴奋地不断提起自己的学生,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这笑容里,包含的是欣慰,更多的还是自豪。也许研究生更像是他们的孩子,一对一的指导,每天的朝夕相处,让导师们对自己的学生奉献了最大程度的关爱。很多时候,这些导师对待自己的研究生已经不仅仅是学术的指导,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格,关注他们的生活,还有为人处事等等。

  就像肖老师在聊起这个话题时,掩饰不住地笑着说:“我愿意接触这些年轻、有创新力的学生,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人才啊!”肖老师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自己的学生在一起,看着自己带的研究生一点点地进步,收获研究成果。肖老师认为,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和交流很重要。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阅读都需要有一定深度,导师的指导会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更快提高能力。因此,他一般只是教授给学生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尽量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不是限定研究的方向。

  肖老师强调研究生除了学术水平,还要注重一些为人处事等能力的培养。这也让记者感受到了肖老师对于这些研究生各方面的关注,采访中,肖老师将学生的事作为最重要的事,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无数次感动了我。“北大的学生都是优秀的,能够传授给他们知识,是我的荣幸;而如果能教出比我优秀的学生,则是我最大的欣慰。”这谦逊的话语,蕴含着肖老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彰显着肖老师无私而又伟大的人格魅力。

  采访中,记者偶遇了几个肖老师的研究生,来自台湾的博士万丽慧说:“肖老师特别喜欢踏实的人,对于一些为了追求理想而选择脱产读博的人,他总是尽力帮助他们争取奖学金。”博士生李武说:“他有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和直率,时常叫上博士和硕士聚餐,谈论学业问题。肖老师戏称那是我们的‘师门沙龙’。他还经常关注我们的生活,为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争取奖学金。出去访问也会给每个人都带回精心挑选的礼物。”无需多说,从他们的评价中,我们感受到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那种更像亲人的关系。

  李老师也一直强调跟导师多接触、处理好关系十分必要,这更容易让导师明白学生的需求。他说:“有的学生很聪明,懂得利用导师这个资源。其实我本身作为院长,接触的学生更多,对这一点感触更深,很多不是我带的学生,也会经常联系我,很多时候需要人做一些课题、项目时,他们碰到了就会给他们,机会往往就是这样得到的。其实,不光是导师,学生应该跟每一个老师搞好关系,经常沟通,老师们都喜欢经常跟老师交流的学生,也会为这些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我觉得这也是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锻炼,如果读了三年研究生,导师根本都不认识的学生,我首先会怀疑他与人交往的能力。”

  谈到研究生该把导师放在怎样的位置,李老师告诉记者:“我觉得首先是先生,需要尊重。另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把导师当作一个很好的知心朋友去相处,导师只有在了解所带学生的需求、长处和缺点等各方面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其实,这个主动权掌握在研究生自己手里,你不去主动地多跟导师沟通、多表达自己的意愿,导师很多时候会忽略你。”李老师告诉记者:“学生跟着导师,有时不只是学习导师的知识、文化,更多的时候是在学习其为人做事的态度和风格,这些都需要研究生正确对待的。要尽可能地多帮老师去做一些事情。我一般开一些国际、国内的学术研讨会时,会给我的研究生安排很多任务,他们一般负责我所有的行程安排等辅助工作。”

  导师与研究生已经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更像是亲人、朋友,学术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心,工作、学习上的帮助,无论是在导师还是在学生心目中,要成为“完美”研究生,都需要双方的沟通和共同努力。睿智而淡泊的肖东发老师,从容而谦和的李建伟老师,用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一届届的学生,他们教给学生的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文化,更多的是对待学术的严谨,为人的谦和,还有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样作为研究生,记者也曾经深深感受过导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更多的时候,他像一个父亲,严厉中透着殷切的关爱,严厉地批评你的错误,指责你在学习、工作上不认真的态度,然后关心你的生活和未来。

  采访已经结束,然而关于这个“完美”话题的探讨却远没有止境。“完美”研究生,这个看似很难达到的标准,经过两位导师的诠释之后,变得简单明了,也许在他们心目中,每一个研究生都是“完美”的,因为那些研究生都是他们的孩子。然而,每个研究生又都是“不完美”的,导师更多时候看到的是他们各自的特长和努力,于是,这些缺点就变得不那种重要了。

  其实,就像电影《非常完美》的主题一样,人世间的事情,总会有不尽人意的一面,最大的“完美”其实就是蕴含着一丝不完美,只要正确对待,那一丝不完美便可以忽略了。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