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第一节

一、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是一个过程,是指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

研究视角:对传播过程的共时性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剖解和分析。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个人、群体、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或反应者。(个人、群体、组织)

(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或工具、手段。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是将传播过程的各种因素和环节相互联结的纽带。

(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①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②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①“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

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

a.基本内容: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这五种基本要素即“5W”: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

b.意义: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勾勒出了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c.不足: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香农一韦弗模式

该模式由美国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于1949年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

a.基本内容:这个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b.意义:

第一,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第二,这个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

第三,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c.不足:这个模式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

③直线模式的缺陷g

a.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

b.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①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由美国学者奥斯古德和施拉姆于1954年提出,称为循环模式。该模式中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传授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这个模式体现了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较适用于人际传播,但在说明大众传播过程方面仍有局限性。

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己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③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该模式是在香农一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加深了对噪音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但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3.传播过程的特点

(1)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3)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